五代與十國
五代十國的稱法出自《新五代史》,是五代(公元907年一960年)與十國(公元891年一979年)的合稱,是指唐朝滅亡到北宋建立的混戰時期。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中原地區依次更替了五個政權,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公元960年,趙匡胤篡位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除此之外,和五代并存的還有遼和西夏。
從唐末到五代,再至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其他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十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學家稱為十國。趙匡胤建立北宋后,先后統一了這些割據政權,全國基本實現了統一。
朱溫奪取李唐大權
朱溫(公元852年一公元912年),歸唐后賜名朱全忠,稱帝后又改名朱晃。朱溫的籍貫尚存爭議,現行史書中多認為他是宋州礪山午溝里(今安徽硬山)人。
朱溫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母親王氏傭食于蕭縣劉崇家。朱溫成人后,與其兄朱存“勇有力,而溫尤兇悍”“不事生業,以雄勇自負,里人多厭之”。
“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藩鎮割據勢力日益增強,又發生了王仙芝和黃巢之亂,此后的李唐王朝更是出現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局面。
一時間群雄紛爭,十國中的吳國與楚國政權得以建立。“秦宗權之亂”直到唐昭宗時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被平定。
朱全忠、李克用與李茂貞這三派藩鎮影響了唐朝后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成為五代后唐、后晉、后漢與后周的君主。朱全忠與李克用后來因為不和,更是讓朝野上下斗爭不斷。朝中勢力較大的朱全忠在打壓李克用的同時,急劇地擴張自己的領地。
公元888年,唐昭宗繼位,朝中又發生了宰相崔胤與宦官韓全誨的爭權事件。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崔胤無奈之下請求朱全忠援助,而宦官韓全誨則強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貞。后來李茂貞因為失勢而殺掉韓全誨等人,并與朱全忠和解。趁此機會,朱全忠奪去了朝中大權,殺害了宦官數百人。宰相崔胤有意擺脫朱全忠的威脅,結果被朱全忠所殺。
公元904年,朱全忠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不久后就殺掉了唐昭宗,另立昭宗之子李祝為帝,即唐哀帝。公元907年,朱全忠逼迫唐哀帝禪讓,唐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朱全忠改名朱晃,國號梁,史稱“后梁”,他即后梁太祖,最后定都東都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