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一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后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的愛國詩人,他一生寫了1500多首詩,被保留在《杜工部集》中。杜甫的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因此被后人尊為“詩圣”,后世建有杜甫草堂以作紀念。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轉衰的轉折期,當時朝廷黑暗,百姓生活疾苦,杜甫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自己能為解救人民的苦難而做出自我犧牲。他的詩歌多反映其憂國憂民的思想。“詩圣”,后世建有杜甫草堂以作紀念。
香山居士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年一公元846年),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祖籍河南鄭州,后遷居下邦。白居易小時候家境貧寒,因此對社會生活以及百姓疾苦有深刻的體會和了解。白居易曾任校書郎、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江州司馬、蘇州刺史、刑部尚書等官職。
白居易一生共寫了3800多首詩,成為我國文學寶庫里的一份十分珍貴的遺產。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詩人,還是一個富有理想主義氣息的政治家。然而他生不逢時,沒有施展自己才華的空間,因此郁郁而終。
白居易在詩歌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的詩富有韻味,雅俗共賞,就連老人也能讀懂。他一生寫了3000多首詩,以至于“口舌成瘡,手肘成脈”。
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平易自然,其刻畫的人物形象鮮明,并以情動人,故流傳甚廣,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代表了他在藝術上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