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公元624年一公元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是中國歷史上唯——個正統的女皇帝。她67歲即位,82歲去世,是歷史上即位年齡最大、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
武則天是唐朝功臣武士護的次女,14歲入宮,做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武則天被封為昭儀,后為皇后,尊號為天與唐高宗李治并稱“二圣”。
此后唐中宗復辟,恢復李唐王朝,后遵武氏遺命,將其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武則天于公元683年12月27日到公元690年10月16日間臨朝聽后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自武則天生病后,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武則天為了維護統治,任用酷吏打擊自己的反對勢力,然而她也任用了許多賢臣幫助自己治理天下,是歷史上以知人善任著稱的皇帝之一。
武則天時期的賢臣有婁師德、狄仁杰、姚崇和宋璟等。武則天的能力還在改革用人制度上有所體現,她改革科舉,提高進士科的地位;舉行殿試;開創武舉、自舉、試官等多種制度,廣納了大批寒門出生的子弟。
《資治通鑒》評價武則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竟為之用。”
武則天立無字碑。
武則天勵精圖治,在她統治時期,唐朝出現了社會安定的局面。因為武則天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所以關于她的傳說非常多。武則天本人也是一個不甘于寂寞的人,即使死了,她也要留下一塊無字碑,千百年來引得人們紛紛猜測。
武則天死后與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了一起,他們的墓乾陵位于西安市西北80公頃的乾縣梁山上。在這個墓前,有兩塊高均為6.3米的石碑,西面的為“述圣碑”,上面的碑文主要是歌頌唐高宗的,這段文字是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書寫的。這個碑由7節組成,檸卯扣接,故又稱為“七節碑”,碑寬1.86米,重81.6噸。
而立在東面的是武則天的“無字碑”。這座碑由一塊巨大的整石雕成,寬2.1米,重98.8噸。碑頭雕有8條互相纏繞的螭首,飾以天云龍紋,碑座則用駿馬飲水、雄獅、云紋等線刻畫而成。盡管這座墓碑雕?會刻得十分精細,然而上面卻沒有任何文字,在歷代墓碑中都是極為罕值得一提的是,宋金以后,人們開始在無字碑上面添補題識,現在上面共有13段文字。
更讓人震驚的是,在這些文字中,還有一些是少數民族文字,所以長期以來都沒有人能夠識別。這種早已廢絕的少數民族文字,被日本學者山路廣明視為“20世紀之謎”。后來經科學家們考證,金太宗的弟弟于公元1134年在無字碑上刻了《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記》,且在旁邊配有漢字譯文。
事實上,這種失傳了的文字并不是金文,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文字呢?20世紀20年代,考古工作人員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附近發現了遼代帝后的墓志,此時,這個謎團才被解開。原來這些文字和墓志上的字相同,就是早期的契丹文字。
契丹文字始創于公元920年,契丹國家滅亡之后,文字也隨之消亡,到了元代的時候,幾乎沒人認識,而到了明代,則成了無人能識的“死文字”。
后來,這一失傳的文字在武則天的無字碑上保留了下來,可以說這也是武則天無字碑的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