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瓦崗軍起義。
瓦崗軍是隋末農民起義軍隊中戰斗力最強的隊伍。公元611年,東郡韋城縣(今河南滑縣)人翟讓(公元563年一公元617年)因畏罪逃亡到瓦崗寨(今滑縣南),然后積聚眾人起事。后來,又有王伯當、單雄信和徐世勣等人加入,瓦崗軍的勢力漸強,隊伍很快發展到一萬多人。
在投靠翟讓的人當中,有一個叫李密的人比較有才能,他幫助翟讓整頓人馬,并建議其學習劉邦、項羽,推翻隋朝,最后兩人商議準備先攻打滎陽。在滎陽大戰中,隋兵全軍覆沒。從此,李密名聲大震。由于李密號令嚴明、生活樸素,戰爭中獲得的財物都分給將士們,他的威信也越來越高。公元617年,瓦崗軍內江,李密殺了翟讓,奪去了瓦崗軍的領導權。
此后,李密采取在東都城外與隋軍相峙的錯誤戰略。公元618年3月,隋軍將領宇文化及和王世充軍在洛陽城下前后夾擊瓦崗軍,瓦崗軍大敗。這一年的9月,瓦崗軍潰散。李密先被越王楊侗招撫,后又輾轉率殘部投降李唐,沒過多久又叛唐自立,最終被唐將盛彥師斬殺于熊耳山。
帝師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漢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是隋末唐初人,初唐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和政治家。
隋大業初,虞世南任秘書郎,遷起居舍人。到了唐朝,他擔任過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職務。唐太宗稱贊他:“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說,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虞世南主要的成就在文學上,他寫的詩文集共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國時期,張壽鐮輯成《虞秘監集》4卷,收入《四明叢書》。
虞世南的書法也非常出名,他師從智永禪師(王羲之的七世孫),他的字用筆圓潤、外柔內剛、結構疏朗、氣韻秀健。后來唐太宗學書法,就是跟從虞世南。
關于唐太宗師從虞世南一事還有一件趣事:唐太宗時常覺得“戈”字難寫,一天,他寫字寫到“哉"字時,只寫了“晉”的半邊,讓虞世南寫另外半邊的“戈”。此字寫完后,唐太宗讓魏徵來鑒賞,魏徵看了說:“今窺圣作,惟散字戈法逼真。”唐太宗贊嘆魏徵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書法。虞世南死后,唐太宗慨嘆地說:“世南死,沒有人能夠同我談論書法了。”
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廟堂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