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無德的建造師。
宇文愷(公元555年一公元612年),中國隋代城市規劃和建筑工程專家,字安樂,朔方夏州(在今陜西靖邊縣境內)人,后遷居長安。宇文愷出生于武將功臣世家,自幼博覽群書,精熟歷代典章制度和多種工藝技能,官至工部尚書。然而此人有才無德,幫助隋煬帝修建東都,致使民怨沸騰。
東都始建于公元605年,主要的監工大臣是曾經管理建筑工程的宇文愷。宇文愷是一個十分高明的工程專家,而且他還懂得怎樣迎合君王。他知道隋煬帝喜歡奢華,于是就設計了規模宏大的工程圖。此外,建造宮殿需要的木材和石料都是最高級的,它們都是從大江以南、五嶺以北地區運來的,據說當時建造宮殿的一根柱子就需要上千人拉回來。
為了造東都,隋煬帝每月征發200萬民夫,要求他們日夜不停地施工。宇文愷還在洛陽西面專門建造了供隋煬帝玩賞的大花園,叫做“西苑”。西苑之中,亭臺樓閣、奇花異草等應有盡有,宇文愷還別出心裁地在冬天樹葉凋落的時候,派人用彩綾剪成花葉扎在樹上。這樣,這座花園可以說是四季長春。
幵鑿大運河。
公元605年,隋煬帝命人修建隋朝南北大運河,征用了百余萬民夫挖通濟渠,連接黃河、淮河,同時,又征用十萬民夫疏通古邦溝,連接淮河、長江,構成下半段。隋煬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征用河北民夫百萬余人挖永濟渠,通北京南,構成上半段。
直到公元610年,疏通江南運河,直接抵達杭州。到此為止,耗時6年時間,征用民夫五百多萬,大運河才全線貫通,以洛陽為中心,西接西安,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長兩千七百多千米,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在修建運河的過程中,過重的勞役讓百姓不堪重負,使得民怨沸騰,這成為隋末民變的誘發原因之一。
但南北大運河的開通,卻為后世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第一,溝通了中國大地的東西南北,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會貫通和大一統。
第二,大運河的開通催生了很多新興的城市,幾十座繁榮的城市因河而生、因河而旺。例如揚州、杭州、西安、北京、天津等多個大讓叢者K市。
第三,大運河把中原文化帶到了北方和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魚米桑茶水鄉文化帶到了中原,實現了中華文化的多元化、互補化和共繁化。
第四,幾大水系的貫通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和與交流,乃至中外的國際交流。
第五,大運河的使用與唐代的開元之治息息相關,這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