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的產生。
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公元607年開始實行,到公元1905年(清朝光緒三十一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約一千三百年。
隋朝以前,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這使得很多有真才實學卻出身卑微的人得不到重用,而一些無能的顯貴子弟卻能擔任要職。為了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來選舉人才,他正式設置了進士科,考核應試者對時事的看法,根據考試成績錄取人才。至此,我國的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科舉制度對隋唐以后中國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和人文思想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打破了貴族世襲的官場制度,整頓了吏制。從宋代開始,科舉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拓寬了政府選拔人才的基礎,成為統治階級籠絡和控制讀書人的最有效方法。
在科舉制度實行期間,也確實為統治者選拔了大量人才,在宋、明、清朝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占了絕大多數。明朝英宗后甚至出現了“非進士不進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慣例,科舉考試成為高級官員必經之路。
狼尾灘之戰。
“狼尾灘之戰”發生在公元588年12月,是隋行軍元帥楊素和大將軍劉仁恩相互配合擊敗狼尾灘的陳軍之事。
楊素按照隋滅陳的作戰部署,率船隊自巴東郡(今四川奉節)東下三峽,在長江上游展開作戰。當大軍到達流頭灘(今湖北宜昌)時,聽說陳將戚昕率一百多艘青龍戰船和幾千名戰士堅守在前方的狼尾灘。
楊素認為狼尾灘水流湍急,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所以不應在白天進攻,若采用水陸協同作戰,利用分進合擊的方法,乘夜突襲,定能將陳軍一舉擊敗。
于是楊素便命令步兵由長江南岸攻擊戚昕左翼,命令騎兵自江陵(今屬湖北)西進,沿長江北岸進擊陳軍右翼,而自己則率黃龍戰船數千艘,實施正面突破。在水陸的配合之下,第二天天明之時,楊素便一舉擊敗了戚昕所部。戚昕狼狽逃走,部屬則全部被俘。楊素對俘虜不殺也不辱,在慰勞后全部將他們釋放了。
在“狼尾灘之戰”中,楊素恰當地選擇了進攻的時機,以水軍、步軍和騎兵協同作戰的方式攻擊,速戰速決,取得首戰勝利,為滅陳之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此外,楊素還實行優待俘虜的政策,為隋朝爭取了更多優秀的陳軍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