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的由來。
南朝梁武帝時期(公元502年一公元549年),周興嗣奉皇命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1000個字,編纂成文,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千字文》。文中本來1000個字不得有重復,但周興嗣在編纂文章時,卻重復了一個“潔”字(潔、紫為同義異體字),因此,此篇《千字文》實際只運用了999個字。繼周興嗣版千字文之后,又相繼出現了《續千字文》《敘古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的千字文。
《千字文》是四言長詩,全文共計250句,每四個字一句。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歷史、修身養性、農耕、祭祀、園藝、飲食起居等諸多方面。
梁武帝蕭衍之所以做這樣的事,是因為遺憾自己戎馬一生,識字不多,所以他希望子孫后代能在太平時期多讀些書。《千字文》成為當時社會的啟蒙讀物。
傳說周興嗣在接受任務后冥思苦想,過了一整夜就將這一千字串聯成了一篇內涵豐富的四言韻書。梁武帝讀后,拍案叫絕,立刻命人去刻印,刊行于世。
幵國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公元541年一公元604年),弘農郡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人,隋朝的開國皇帝。隋文帝是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他的父親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的楊忠,被封為隋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女兒是周宣帝的皇后。
周宣帝死后,隋文帝輔佐年僅8歲的周靜帝繼位,開始總攬軍政大權。公元581年,楊堅逼周靜帝讓位,登基稱帝,建立了隋朝。
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又一位圣君,他勵精圖治,使得隋朝迅速強大繁榮起來。他統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國,結束了百年的混戰;他開創了先進的選官制度,創立了科舉制度;他發展文化和經濟,穩定了戰后的中國。
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700多萬,是人類歷史上農耕文明的頂峰時期。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牛的中國皇帝,被尊為“圣人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