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以詩為話題的作文
進入高三以后,深深感到自己的語文積累太少。于是我開始背一些古詩和一些名人名句,到現在為止也算積累了一點東西。同時,我也發現了一些古文的奧妙之處。
首先,古文的變遷發展很有意思。從我們能讀懂的古文來看,有著一個從簡單到繁瑣,再由繁瑣到簡單的過程。比如我在積累不同時期的作品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不同時期文學的風格。
《詩經》中的詩句就是十分簡單的,像“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等,四字一句,簡潔明了。但與其說它簡潔,還不如說那時的人并不會用許多的語言放在一起表達。
到了漢代,以賦為代表的文學樣式出現,為了描寫一種事物,可以將許多話語疊在一起。《紅樓夢》中有一篇仿漢代文風的《警幻仙子賦》,全篇56句,句句用詞不同,但卻僅表達一個意思,即表現警幻仙子的美貌。辭句十分華麗,但過于重復,就顯得十分繁瑣,漢朝的文風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往深處想想,這并不令人奇怪,當時人們初步學會了用不同方法表達相同意思,這些自然會體現在文章中以顯示與先人的不同。但體現得過于極端。
此后數百年文風不改。而到了唐代,人們已愈來愈體會到這種文風的不實用性,于是便興起了一場古文改革運動。把唐代以前的古體詩與唐代的新體詩作一下比較,文風的變化是十分明顯的。以上這些東西,即使不學歷史,也可以從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中看出,由此可見古文積累的好處。
此外,古文語言簡練,但其蘊含的意味卻是十分深遠,往往一首區區20字的五言絕句,就能包含許多意思。
以李白的一首《秋浦歌》力為例,全詩是廣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第一句以極度的夸張,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長,令人驚異;第二句作了解釋,是因為愁多才會這么長。愁多怎會使白發長起來呢?原來詩人的目的不是寫白發長而是寫愁多,白發是因為愁多而長的,那就反過來說明白發有多長愁也有多長了。
愁是無形的,說它有多長有多短都可以,所以這極度的夸張并無不合理之處。這首詩為了寫愁,用了一個巧妙的比喻,我們看懂了就會覺得很有趣。而要看懂它,是需要思考的,那么在積累詩詞的同時也是在鍛煉思維能力。
所以,積累詩詞并非只為應付高考,這對于提高學生自身的文學素養也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