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發展水平。
南朝時期,南方長江中下游的荊、揚二州地區的農業普遍有所發展,揚州也一躍成為經濟最發達的中心。除此之外,都城建康及其周圍地區經濟發展也很快。
自從東晉在曲阿(江蘇丹陽)立新豐塘之后,灌溉了八百多頃良田。劉宋時期,在湖熟(南京市江寧區)起廢田四千多頃,劉宋王朝還向京口(鎮江)和姑孰(今安徽省當涂縣)一帶移民。到了南齊,在句容修赤山塘,使揚州“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吳興塘的修筑更是溉田二千余頃,后會稽一帶也開墾湖田,當時南朝政府的各種支出主要依靠三吳(吳郡、吳興郡、會稽郡)。
洞庭湖周圍的荊、湘地區發展也很快,“江湖諸州并得休息,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后,倉廩充實”。與浙江相鄰的閩中、鄱陽湖周圍地區也有較快的發展。此外,土地肥沃、流民集中的淮南地區的農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
但是后來,由于宋魏戰爭,淮南地區的農業遭到破壞。經過齊、梁二代的經營,江淮一些地區的生產也迅速恢復、發展。益州則號稱“沃野天府”,物產豐富。此外,廣州也是富庶的地區。
“惟聞有簽帥,不聞有刺史”。
南朝時期,皇帝見士族缺乏辦事能力,便讓寒人掌管機要,處理政務,一時間權力都集中到了通事舍人手中。這些通事舍人不僅替皇帝起草詔書,還掌管政令,成為天子身邊最具實權的一批人。
南朝時,寒人擔任的另一要職是典簽。因為東晉方鎮勢強,威脅中央,南朝君主多以宗室子弟為州鎮軍政長官,再以寒人為典簽進行控制。時日長久,典簽之職雖然卑微,卻權力日重,州鎮的要事須典簽署方能實行,因此諸王刺史都非常害怕典簽,故又有“諸州惟聞有簽帥,不聞有刺史"之語。
典簽每年數次回京向皇帝報告,正所謂“刺史行事之美惡,系于典簽之口”。寒人典簽是南朝皇權與寒人結合的產物,也是寒人興起的重要表現之一。宋、齊君主通過典簽控制和監視地方軍政,這對于加強中央集權雖不無作用,但也不能徹底消除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