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以思考為話題的議論文
美國人亞克敦一生酷愛讀書,讀書多至萬卷,但連一篇像樣的文章也寫不出來。一位學者很惋惜地說:“就像沙漠吸收流水,雖然吸了一江春水,最后卻連一泓泉也沒噴涌到地面上。”
一江春水浩浩森淼流進沙漠,卻不能為干渴的旅者帶去一絲甘甜,緣何?沙漠不知蓄積不懂貯留,任流水蒸發或滲去;亞克敦飽讀群書卻拿不出一點兒自己的東西,緣何?攝入的知識未經思索,無法貯留,更無從轉化為己有,轉眼就被遺忘了。
這不啻于向我們青年學生敲了一聲警鐘:知識的攝入與真正的獲得是否完全等價?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究竟占著怎么樣的地位?
我認為,思考在學習中占據著頭等重要的地位。
的確,思考是以知識的攝入為前提的,于是便有人以此為綱,拼命吸收新知識或做重復操作強化訓練,不給自己絲毫的喘息機會。這種做法看似辛苦,實則一種變相逃避,逃避思考,逃避動腦。
要知重復勞動近乎生理“本能”,記憶就像一個容量有限的倉庫,無取舍地將知識全部堆入,必然“滿倉”,為填入新的知識,只能拋“存貨”。
而一旦經過了思考,知識被提煉壓縮,像有索引的圖書館,簡約清晰而有條理。這時的知識才做到了永久性“貯留”,轉化為己有,融會貫通,成為真正的“本能”。
跳出現階段學習的圈子,思考有其更重要的意義:它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是創造和發展的源泉。試想,祖先從茹毛飲血、刀耕火種步步走向現代文明,哪一步沒有留下思考的痕跡?古人們不思考,四大發明從何而來?馬克思不思考,《資本論》從何而來?思考與懷疑是李生兄弟。
對權威的話不假思索全盤接受既省力又安全,然而若是哥白尼不仰望星空思索,人類也許至今還生活在宇宙是以地球為中心的虛幻妄想之中呢;若是牛頓沒有對著掉落的蘋果思索,“阿波羅”號又何從登上月球?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停下匆匆碌碌的腳步思索一下吧,那決不是浪費光陰,也許你會發現,那是你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事。
千篇一律的生活是毫無意義的拷貝,毫無產出的生活是對生命的浪費,用頭腦判斷、思索著生活,生命才會燦爛,人生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