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初三議論文范文600字
看著池塘中的魚羨慕不已,自己也想嘗嘗鮮,怎么辦?結張網去捉唄。可如此簡單的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懂的。每當人們在羨慕別人擁有這個或那個時,有些人總喜歡把注意力集中在諸如“他的'網”是不是祖傳的”,“他的'魚'是真的嗎”等問題中,而很少問自己“他有魚,我為什么不能有?”
因此我們應極力避免因“羨魚”而走向這種猜疑、嫉妒、憎恨的極端。一旦陷入思維的誤區,無法自拔,就會導致心理失衡,萌發出“我沒有,你也別想有”的念頭,并將其付諸言語和行動中。那么即使你毀了那條“魚”,你也將付出甚至是整個人生的慘重代價。
當然,“羨魚”并不完全是壞事。如果它能使人認清自己尚存的差距,并進而轉化為“結網”的動力,那么還是可取的。不過,我們也應認識到,“羨魚”只可能是初級動力,我們為之奮斗的應是我們自己的人生,并非是一個虛偽的面子。
當我們不再因為虛榮心,而是為了自己實實在在的需要,甚至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去“結網”時,我們獲得的不僅僅再是簡單的心理平衡,更是一種快樂,一種奮斗的快樂。
與“羨魚”相比,“結網”無疑是積極的,實際的。它將對“魚”的希望物質化了,一切不再是虛無的空想,而是一張在你手中的網。盡管這并不說明你一定會有“魚”,因為還需要學撒網,捕魚等等,但邁岀“結網”這關鍵的第一步非常重要。
這不僅意味著你離“魚”近了一步,而且更使你明白,只有不懈的奮斗才能實現夢想。不過“結網”畢竟是辛苦的,惰性往往會使人在“羨魚”與“結網”兩者之間作出一個錯誤的選擇。我們必須學會磨平這個帶著棱角的人性弱點,搬開這塊擋在路中央的“絆腳石”。
我們幾乎每天都必須對“羨魚”還是“結網”作出選擇,并用行動來證明我們的選擇是否正確。無數的事實告訴我們,與其“羨魚”不如“結網”。只有踏踏實實地“結網”,才能有朝一日不羨他人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