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優秀高中議論文800字
魯迅先生寫《阿Q正傳》,幾次寫到“他又睡著了……”阿Q的麻木,使作者痛心不已。其實在那樣的環境下,阿Q不睡著又能怎樣?他不可能跑到夏瑜那兒去接受開導,不可能聯合王胡、小D朝趙老太爺家扔炸彈,自然也不可能告訴祥林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罷……”和大部分中國人一樣,阿Q只能“又睡著了”。
睡著,是一種逃脫;睡著,是沒有參與資格狀態下的體面的解脫方式;睡著,或許是一種出于“老子不干了”的心理;睡著,是因為睜了眼睛也看不懂。
皇帝喜歡阿Q睡著,趙老太爺希望阿Q睡著,一切通過不合理的社會秩序而得益者,無不希望阿Q睡著。只有夏瑜,為阿Q的不愿意醒來而沉痛地哭泣……
今天人們讀《阿Q正傳》依然發笑,笑過能深思的,卻比魯迅的那個時代多得多,但還沒有多到能齊喊一聲便使天下阿Q全醒來的程度。
順民的最大特點,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你一揮手,他就前進;你一斷喝,他就睡著。統治者為培養順民,可謂“用心良苦”,除了“君權神授”一類的教化,還輔之以“大棒加胡蘿卜”政策,以求江山千秋萬代不會易姓。
當焚書坑儒式的專制出現前,學術上曾有過“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專制出現前,人們尚能自由思考。人民常常在“順”與“不順”的路口苦苦徘徊,考慮當順民的屈辱,考慮反叛者的災難,最終痛苦地選擇“睡著”,在沉睡中消磨自己的斗志,但同時又祈盼“圣人”出世,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然后好給“圣人”當順民。想到這里便又可以甜蜜地睡著了,即使帶著遺憾。
好在經歷了百年來的帝國主義侵略,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折磨的中國人是越來越不愿意“睡著了”。這正是魯迅先生的理想,雖然我們為此付
出的代價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