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以旅游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輕吟著杜牧佳句,乘一葉畫舫,我泛舟秦淮,遍訪勝景。此時已近黃昏,夕陽西下,暮靄沉沉。我此行也近尾聲,只余下最后一站——明末歌妓李香君的妝樓:媚香樓。
早就讀過了孔尚任的《桃花扇》,深為香君氣節所感動,便想來此訪古,而今終于了卻夙愿。
媚香樓坐落于文德橋邊,此時正立于一抹斜陽之中。黯淡的夕陽輕拂著斑駁的漆門,歷史帶走了繁華與悲切,留下了理智與思索。
棄舟登岸,步入古老的大門,一棟明朝古建筑呈現眼前。此宅是一座三進兩院式建筑,小巧玲瓏,迎面二層樓房的正廳前掛著匾額一塊,上題“媚香樓”三字。右側則是迎賓堂,主人待客之所。
步入堂內,燭影搖曳,燭光中透岀秦淮八艷圖軸,筆力遒勁,楚楚動人。廳中陳列了有關史料。從迎賓堂小門出,登樓而上。據說樓上原是香君的書房、琴房、臥房,也是她與侯方域共度良宵之所,而今卻空空如也。
帶著幾分惆悵下樓,但見樓下殘柳輕舞,含羞脈脈。廳前芭蕉依依,嬋影搖動。此時,有人點起幾炷清香,我不禁有些神思恍惚,里里外外,尋尋覓覓。堂內燭影之中仿佛有香君姍姍步履,媚香樓下,似有佳人凄凄琴音。
尋古至此,不免感慨萬分。想香君生于亂世,凄慘飄零的人生經歷竟鍛造出了偉丈夫般的氣魄,這又豈是憐香惜玉的文人們所能表現的。她拒婚田仰,以死明志,可見其置愛情于生命之上;而情斷侯方域,毅然歸隱,更是置國格于愛情之上。
一個青樓女子,受時代的限制,雖不能馳騁殺敵,馬革裹尸,或是為民請愿,舍身求法,卻也有同樣的愛國血氣。當年的嬋娟已遠,音容俱滅,而慷慨猶存,愛國之志超越了職業與性別的局限,化作永恒,彪炳青史。
香君是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弱女子,卻與同時代的一批志士仁人共同譜寫了報國無門、不堪亡國的時代悲歌,它辛辣地諷刺了腐朽的上層社會,發出了“中華兒女多奇志”的喊聲。事實上也正是人民強烈的愛國意識,支撐起了民族的脊梁。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商女都是不知亡國恨的嗎?小杜錯了君不見媚香樓挺直的正是香君不屈的傲骨;斑駁的欄桿正是香君愛國的斑斑血淚。
天色暗了,帶著幾分不舍,我在最后一抹斜暉散盡之時,別樓遠去了。暮色中再回首——祈愿我們民族的愛國之志萬世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