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記敘文800字寫人敘事
讀詩人流沙河一篇幽默的自傳體文章《這家伙》,令人玩味不已。于是突發奇想,按此思路寫一篇文章。沒有詩人的深厚功力和人生閱歷,自然不可能如詩人的文章那樣亦莊亦諧,寓意深刻,但也算是一種嘗試吧。
老實說她這人實在不算什么好東西。這一點是我所經常強調的。這可不是我血口噴人信口胡說,絕對有真憑實據。
據我調查,她這人從小就愛看《西游記》,她品行上“不良跡象”的顯現就是那時開始的。當她津津有味地看完“三打白骨精”那一段時,居然不為打贏了妖怪高興,而是很一本正經地說廣孫悟空真笨。
他為什么要跟著那個又傻又蠻不講理還老是不分青紅皂白就隨便冤枉人濫念緊箍咒的唐僧去取什么破爛經——他應該再去大鬧天宮!”你瞧你瞧,才多大一個孩子就有這種想法,壓根就不安分,長大還怎么搞得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她身上這苗子越來越明顯,凡事就想跟別人不一樣。上小學的時候,一次班里開討論會,問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能不能打罵孩子。
這么顯而易見的問題,答案當然不言而喻,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怎么還能抱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觀點呢?可她想了半天,偏偏就咬定了一個字:“能!”搞得引起公憤,全班五十幾張嘴一起罵她,把她弄得只有招架之功全無還手之力,灰頭土腦地一臉狼狽相,卻就是不肯認輸,照樣以少打多,終于上演了一場悲壯的“舌戰群儒”,你說她有多固執。
最可氣的是她事后還向好友坦白,說自己其實也很反對父母打罵孩子,只不過是知道同學們都這么想才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的,還說這叫做“語不驚人死不休”,可以聽聽同學們到底是怎么想的。你瞧你瞧,她這是什么思想,是凈惦記著出風頭了,真是!
進了中學,她仍不見好轉,反而變本加厲,癥狀似乎越來越嚴重了,凡事都非得跟人家爭出個道道來不可。李鴻章是誰,各位都清楚吧?這個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的賣國賊,實在是人人得而誅之。
可當她上完這一節的歷史課時反而皺起了眉頭,神色間似乎大大地不以為然「為什么總要把'賣國賊'的帽子扣到李鴻章頭上,他真的有這么罪大惡極嗎?如果沒有了李鴻章,中國真的就能少一個《馬關條約》,少一點被西方列強欺侮的歷史嗎?李鴻章能有多大權力,他出去與別人談判甚至簽訂條約,代表的是整個滿清政府,無論作出什么重大決定,都必定要經過政府的同意呀,豈是他個人的意志可以左右的呢?
作為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曾為晚清創造過歷史學家們所謂的'同治中興他為了維持已經腐朽不堪的滿清皇朝,費的心力實在不算少。只不過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的中國早已積重難返,它的沒落,也并不是區區一個李鴻章可以改變得了的呀,李鴻章真的很可憐,他只是為了清政府背了一個千世罵名罷了!”聽聽,這是什么話,簡直是強詞奪理。
而且她這回的性質可更嚴重了,既不是像小時候那樣說一句就沒了下文,也不是像小學時那樣與旁人爭論一番就算數。她竟然借了一大堆有關的書來翻看研究。最討厭看人物傳記的她還硬是“啃”完了一大部寫李鴻章生平的書。然后攤開稿紙,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寫下一篇滿是謬論的據她自己說想為李鴻章“正名”的文章,甚至還裝模作樣,引經據典地大說一通要給歷史老師看!
媽呀,我的天,她這算搞的什么鬼!是學生,好好地專心地讀課本上的知識不就得了嗎?你沒事兒想那么多干嘛。還要看閑書寫文章,真是浪費時間,你說她瘋了還是傻了?李鴻章是好是壞,你跟著歷史書上背嘛,要研究那也是歷史學家的工作,礙著你什么啦?
可她竟還振振有詞:“我這是拓展思路,從多方面考慮問題,活躍自己的創新思維。在查找資料和寫作的過程中,也鍛煉了其他各方面的能力。我看重的是其中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嗨,怎么?鬧了半天還是我的錯?看她那副趾高氣揚的樣子,就像是真干成了什么大事似的。開拓思路,這有什么用;鍛煉能力,我怎么就沒看岀來?你瞧你瞧,犯了錯誤還要嘴硬,講什么“勇于思考”,還說得天花亂墜,她這人是不是沒治了?
雖然我對于糾正她的反叛和她自己所謂的“創新”已經徹底失去了信心,但考慮到我與她之間實在有特殊的關系,每次總忍不住要去勸勸她。不過我每次上她家想好好教訓她一頓時,她總是忙不迭地教育我。唉,你瞧你瞧,你叫我拿她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