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在“二戰”保持中立。
誤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空前嚴酷慘烈的戰爭中,歐洲大地受盡了戰火的蹂蹣,甚至比利時、盧森堡等傳統中立國都未能置身戰爭之外。然而,作為歐洲主要國家之一的西班牙卻在整個戰爭期間,成了一片“快樂的綠洲”。
在整個戰爭期間,西班牙獨處于戰爭之外,享受著安定、富足的和平生活。西班牙為何能在戰爭中獨善其身呢?很多人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希特勒和西班牙領袖佛朗哥關系密切,德國才沒有發動對西班牙的戰爭。
其實,這是一種對歷史的誤讀。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個人感情是微不足道的,根本不值一提,更不用說能夠阻止兩國之間的戰爭了。更何況,佛朗哥既然與希特勒關系密切,那他為何不參加軸心國共同對付盟軍呢?
正解: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長槍黨首領弗蘭西斯?佛朗哥(1892—1975年)發動武裝叛亂。經過近兩年的內戰,他于1938年3月28日占領了首都馬德里,建立了獨裁統治。在這一過程中,佛朗哥得到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大力支持。
然而,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西班牙卻保持了中立。由于未上“賊船”,佛朗哥的獨裁統治在戰后又維持了整整30年的時間,直到他最后病死。
佛朗哥,一個曾經是西班牙長槍黨首領,靠武裝叛亂奪取政權的獨裁者,怎么能夠在如此局勢下,任它狂風暴雨,我自肖然不動呢?西班牙的中立究竟是岀于什么原因呢?是這位獨裁者愛好和平,還是他擁有大智慧,早就知道軸心國必敗呢?戰后的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般認為,當時的西班牙之所以不參戰,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因為當時西班牙國內的政治、經濟條件不允許佛朗哥倒向戰爭的任何一方。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西班牙的內戰剛剛結束。經濟上,生活資料極端匱乏,國民經濟瀕于崩潰,百廢待興;政治上,國內的共和派、君主派和其他左翼集團都還保存著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他們隨時有可能推翻佛朗哥的獨裁統治。
因此,想要站穩自己的腳跟,佛朗哥就不敢輕舉妄動,而是想辦法穩定局勢,在政治上堅決地排除異己,在經濟上大力發展國民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西班牙之所以不參戰是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為其帶來的政治優勢所決定的。西班牙地扼直布羅陀海峽,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在戰爭開始后,無論是盟國還是德意兩國,都積極地爭取西班牙加入自己的陣營。
1930年3月,英國為解西班牙的燃眉之急,特地從阿根廷運送了一批食品賑濟他們,并同意向西班牙提供200萬英鎊的貸款,允許它從盟國進口某些禁運的工業原料。
1941年年初,美國也以紅十字會的名義給予西班牙價值150萬美元的食品和藥物援助。隨后,美國國會還在羅斯福總統的授意下通過法案,同意放松美國商人對西班牙進行石油輸出的控制。
而德意兩國則早在佛朗哥剛開始建立政權的時候就曾給予過大力支持。1940年5月,意大利宣布將西班牙所欠的債務從70萬里拉減免到50萬里拉。德國則源源不斷地將軍火、機械和精密武器輸送給西班牙。希特勒甚至還答應佛朗哥,戰后把他渴望已久的直布羅陀海峽割讓給他。
正是交戰雙方的種種利益引誘,使得佛朗哥無法決定倒向哪一方。而交戰雙方也不能以武力相逼,以免事與愿違,把佛朗哥推向對方。
佛朗哥自己也在與交戰雙方的周旋中意識到,如果西班牙倒向其中任何一方加入戰斗,后果都將不堪設想,那將會使西班牙直接淪為戰爭的前沿地帶,遭受戰火的無情摧殘。對于西班牙來說,最好的策略就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瓏,誰都不得罪,保持中立的立場。
第三,西班牙保持中立還與佛朗哥個人的政治主張有關。佛朗哥只主張反對蘇聯,而無意與任何西方國家為敵。正是這種思想,促使他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的立場。
西班牙內戰時,蘇聯曾給予佛朗哥的反對派以大力的支持。佛朗哥上臺后,蘇聯仍然與它所支持的黨派保持聯系。因此,佛朗哥認為如果西方國家相互敵對,只能是兩敗俱傷,而使蘇聯坐收漁利。
西方國家的敵人應該是蘇聯而不是其他的。所以,他只把蘇聯當作自己的敵人。1941年6月,德國大舉入侵蘇聯時,佛朗哥專門組織了一支約兩萬人的“藍色軍團”跟隨希特勒作戰。對西班牙的這一舉動,佛朗哥特別強調,“藍色軍團”只表明西班牙抵制蘇聯的一貫立場,并不表明西班牙是參加軸心國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