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并非蔡倫所發明。
誤讀:
長期以來,人們都把發明造紙術的偉大歷史功績都算在東漢時的宦官蔡倫身上。《后漢書?蔡倫傳》就明確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繚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繚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由于《后漢書》作者對這一事件的記錄非常明確,而且《后漢書》在當時和歷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地位,所以在沒有其他歷史文獻為證的情況下,后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一些學者把蔡倫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其實,這是對歷史的誤讀。造紙術并不是哪一個人發明的,而是中國古代的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不斷總結經驗集體發明的。蔡倫只不過對造紙術進行了改進和完善,使其得到了推廣而已。
正解: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杰岀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蔑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蔑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干之后剝離下來,可用于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蹄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考古發現,這種紙最遲在西漢初年(公元前2世紀中葉到公元前1世紀中葉)已經被我國勞動人民發明并且使用了。20世紀以來,西漢時期造的植物纖維紙,不斷地被考古工作者所發現。
1933年,在新疆羅布泊漢代烽燧遺址中發掘出了一張西漢宣帝時(公元前73年到公元前49年)的紙。
1973—1974年,在甘肅省額濟納旗地區發掘出一張不晚于宣帝時期的麻紙。
1957年5月,在陜西省西安溺橋一座古漢墓中更發掘出了西漢早期的紙,被稱作“i霸橋紙”。科學工作者鑒定,“滝橋紙”是用大麻和芒麻等原料制成的,其時間不晚于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年一前87年)。
科學工作者還進一步研究推斷,當時勞動人民制造這種紙,就其制造的主要工序看,已經具備了現代造紙的基本流程。“潯橋紙”是目前考古發掘出來的我國最早的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
這些西漢紙,大多數都還比較粗糙,紙的表面有較多的未被打散的麻筋。纖維組織松散,分布也不均勻,因而不利于書寫。發掘出來的這些西漢紙面上也確實沒有文字。顯然,這時還是我國造紙術的萌芽和開始階段。
到了東漢時期,造紙技術進步很大,紙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幾十年來,考古工作者曾經不斷發掘出一些東漢時期造的紙。如1901年,先后在新疆和甘肅敦煌發現兩張東漢紙;1942年在內蒙古額納河東漢的烽燧遺址中,又發現一張東漢紙;1959年在新疆民豐縣也發現一張東漢紙;到1974年,在甘肅武威縣一座東漢墓中,更發掘出一批東漢紙。
這些紙比起西漢紙有了明顯的進步,大多數紙的上面都有書寫的字跡,有的是書信、詩鈔,也有的是日常文書。可見,這時的紙已經比較普遍地被人們用作書寫的材料了。
東漢時期,不僅中原地區使用紙,而且傳布到了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區。另外,也不僅限于上層統治者使用,民間也比較廣泛地使用起來了。可以說,東漢是造紙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的時期了。
膾炙人口的“蔡倫造紙”的故事,恰好出現在這個時期并不是偶然的。所謂“蔡倫造紙”,其實說的是蔡倫在勞動人民發明和發展造紙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造紙工藝的事跡。
蔡倫,字敬仲,東漢時期桂陽(今湖南郴州)人。他從小時候就入宮做太監,到和帝時被提升為中常侍,掌管宮內的雜事,并參與一些機要大事的謀劃。后來,他又授予尚方令的官職,負責皇宮內的手工作坊,專門為皇帝制造刀、劍和其他玩好器物。他監造的刀、劍“莫不精工堅密”,成為后世制造刀、劍效法的榜樣。
在蔡倫擔任尚方令官職期間,他廣泛地研究了民間的造紙經驗,創造性地使用樹皮、麻頭、舊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把造紙技術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和帝永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把他監造的第一批紙獻給和帝,受到和帝的稱贊。從此,全國都采用蔡倫的方法造紙。由于蔡倫曾被封侯,所以,人們把這種紙稱作“蔡侯紙”。
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使用一些廢舊麻織品和樹皮造紙,就為紙的大規模生產和推廣使用開辟了道路。
紙在發明和推廣使用以后,就逐漸地取代了笨重的木簡和昂貴的繚帛,成了我國人民的主要書寫工具。紙既輕便又便宜,不但利于人們書寫、攜帶和裝訂成書,而且給以后印刷術的發明準備了條件。造紙術的發明對于文化的保存、交流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就在我國人民已經普遍使用紙的時候,歐洲還在使用昂貴的羊皮和質地非常脆的紙草做書寫材料,世界其他地方也沒有紙,在書寫材料上都還處在非常落后的狀態。
公元7世紀時,我國的造紙術經由朝鮮傳入日本;8世紀傳入阿拉伯,后經阿拉伯傳入歐洲。14世紀初葉,歐洲人才開始使用破布造紙,但已經晚于中國1400多年了。因此,造紙術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于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岀了貢獻,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光輝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