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v id="ekwzd"></div>
      <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em id="ekwzd"><ol id="ekwzd"></ol></em>

              1.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div id="ekwzd"></div>
                1. <em id="ekwzd"></em>
                2. <em id="ekwzd"><label id="ekwzd"><form id="ekwzd"></form></label></em>
                3. 黃河六次大改道

                  很多人都以為,黃河一直是今天的走向。殊不知,黃河在歷史上曾多次改道,曾流經安徽、江蘇等省,奪淮河河道,注入黃海。

                  誤讀:

                  眾所周知,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我國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在黃河流域勞動、生息、繁殖,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因此,黃河又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我們都知道,“母親河”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瑪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區,最后流入渤海。

                  很多人都以為,黃河一直是今天的走向。殊不知,黃河在歷史上曾多次改道,曾流經安徽、江蘇等省,奪淮河河道,注入黃海。

                  正解:

                  世世代代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勞動人民利用黃河泛濫后的肥沃土壤進行耕種,獲得較多的農產品,使黃河流域成為古代農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可是黃河上中游流經土質疏松的黃土高原,河水中夾帶有大量的泥沙。而自潼關至鄭州河床坡度下降達800米,又有汾、洛、渭諸水相匯,再加上降水量集中在夏秋兩季,就形成黃河下游易決易淤的基本特征。

                  timg-(2)

                  黃河自遠古以來即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紀黃河下游因河水渾濁即有“濁河”之稱。公元1世紀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無減。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積在下游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約束,時久形成懸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輕則漫口決溢,重則河道改徙。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3000至4000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93次,河道因泛濫大改道共6次。洪水遍及范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里,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生產生活影響巨大。

                  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上限大致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當時黃河下游流經河北平原,在渤海灣西岸入海,因兩岸未筑堤防,河道極不穩定。據文獻記載,黃河曾往返更迭多次流經的有《書?禹貢》《山海經?北山經》和《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三道。

                  前二道在河北平原偏西,沿太行山麓北流,《山經》大河下游大致北流到永定河沖積扇的南緣,向東經過雄縣、霸州一線,到今天天津市區附近入海;《禹貢》大河下游在今深州市與《山經》大河別流,穿過今河北平原中部,于青縣以東入海;《漢志》大河則離開了太行山東麓,經豫東北、魯西北、冀東南,東北至黃驊市境入海。

                  上述三河道在戰國中期以前,或互為主次,或同時存在,但以流經《漢志》大河為常見。在古代,“河”就是黃河的專稱。據《漢志》《水經注》記載,河北平原上被稱為“河”的水道達10余條,都可能是黃河某次決流改徙后的故道。

                  戰國中期,下游大規模修筑堤防后,固定下來的河道就是《漢書?地理志》里記載的大河,從此結束了長期以來多股分流、改道頻繁的局面。

                  在戰國中期,黃河下游地區人口稀少,初筑堤防時,兩岸堤距寬達50里(當時1里相當現今414米),大溜(水流主泓)得在堤內游蕩,河道蓄洪能力較強,不易發生決口。以后生齒日繁,在大堤內河槽兩旁淤出的大片灘地上進行了墾殖,修筑民堆以自衛,遠者距水數里,近者僅數百步。遂使河床迫束,河身多曲,淤高迅速,險情迭岀。

                  西漢末年,今河南浚縣境內河道,“河水高于平地”,顯然已成“懸河”。這是秦漢以來黃河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加劇的結果。公元11年王莽時黃河又東決,河、淮之間水災延續了60年之久。

                  此后,在將近千年時間里,黃河下游河道出現過相對穩定的局面,偶爾有決溢,也未造成大規模改道。其原因有三。其一,東漢開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黃河中游,退耕還牧,次生草原和灌木叢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對減弱。

                  其二,公元70年,在王景領導下,對西漢未漫流的河水進行全面治理,才固定了一條新的河道,大體流經冀魯交界地區,從長壽津(今濮陽西旺賓一帶),自西漢大河別出,循古潔水河道,經今范縣南,在今陽谷縣與古漂河分流,經今黃河和馬頰河之間,至今山東利津縣境入海。

                  其三,當時黃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單獨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澤洼地,都起著分洪、排沙與調節流量的作用。

                  經近千年的堆積,到唐末開始,黃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漸淤高。公元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發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時期,決口的頻率明顯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決。

                  至11世紀初,在今山東商河、惠民、濱州市縣境內,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決口地點又上移到瀆州(今河南濮陽)、滑州(今滑縣東舊城)一帶。總的趨勢是,河道逐漸向北擺動。五代末年、北宋前期決出的赤河、橫隴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2020120616021126

                  公元1048年商胡塢(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北流經今淺陽河與南運河之間,下游合御河(今南運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稱“黃河北派”。這是黃河變遷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

                  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為阻止金兵南下,宋東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縣西南人為決河,使黃河東流經豫東北、魯西南地區,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從此黃河離開了春秋戰國以來流經今浚、滑一帶的故道,不再進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東南流入淮為常。這是黃河下游變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也是黃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間原是黃河下游的窄道,由于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決口后擺動的范圍,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東、山東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離開了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東或東南,擺動于豫東北至魯西南地區。在金代,有記載的12次決口中,決后河道擺動在該地區占10次。

                  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十月,黃河在原武、陽武、中牟、延津、開封、祥符、杞縣、睢州、陳留、通許、太康、尉氏、泊川、鄢陵、扶溝等15處決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內折而南流,經尉氏、涪川、扶溝、鄢陵等地,由潁水入淮;一股在開封境內,折而南流,經通許、太康等地,由渦入淮。我們將其稱為黃河歷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從金元至明中葉,黃河變遷特點可歸納為以下三點:第一,決口地點西移。起初決口多在今山東境內(12世紀50、60年代),以后西移至今河南汲縣、陽武(今原陽東部)、延津一帶(12世紀80、90年代)。到13世紀70年代至14世紀40年代,決口已移至新鄉、原武(今原陽西部)、滎澤(今鄭州市西古滎鎮)一帶,幾至黃河下游沖積平原的頂端。

                  第二,河道干流逐漸南擺。12世紀中期以后河道經豫東北、魯西南,至今山東梁山縣境流入泗水,以后逐漸南擺進入豫東開封、商丘地區,經安徽腸山、蕭縣至江蘇徐州奪泗入淮。金元之際兩次人為決河,先后由灘奪泗或由渦入淮。13世紀后期有一段河道奪潁河入淮,達到黃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極限。

                  第三,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時分出幾股岔流,迭為主次,變遷無定。自金大定年間(12世紀下半葉)開始,即出現“兩河分流”的局面。以后又分成3股,大致均流經今廢黃河一線以北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到元初(13世紀下半葉),下游又出現了奪灘、渦、潁入淮的幾股。嗣后,或東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時而又東北決入馬頰河、徒駭河、北清河(今山東東平以下黃河)入海。經常數股并行,迭為主次,變遷極為混亂。公元1351(元末)賈魯治河時,曾整治一條從河南封丘東至徐州奪泗入淮的河道,史稱賈魯河。不久即告廢壞。

                  第六次改道在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初分幾條,漫流20年后形成了今天的黃河。

                   

                  (2)
                  上一篇 2020年12月6日 23:56
                  下一篇 2020年12月7日 00:17

                  相關推薦

                  • 靜坐戰

                    “靜坐戰”并不僅僅是綏靖。 誤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后,英法聯軍擁兵百萬,卻躲在馬其諾防線后眼睜睜地看著德國蹂踽波...

                    2020年12月6日
                  • 武漢是三個鎮組成的嗎

                    湖北省的武昌、漢陽、漢口位于漢水和長江匯合的地方,被稱為武漢三鎮。 誤讀: 湖北省的武昌、漢陽、漢口位于漢水和長江匯合的...

                    2020年12月6日
                  • 美人盂

                    何為美人盂?顧名思義,這是一件用活人做的痰孟,從使錢買來的奴婢中,選那年輕貌美的,令她終日跪在房中伺候,什么時候聽主子咳...

                    2020年10月12日
                  • 明朝都城遷都的原因

                    明成祖遷都的原因是十分復雜,并不能簡單地以“龍脈”加以解釋。 誤讀: 關于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原因,歷來都認為是朱棣擔心...

                    2020年12月6日
                  • 隋朝開通京杭大運河

                    開通“京杭大運河”非隋一朝之功。 誤讀: 提起隋煬帝楊廣,人們很自然會想到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由于隋煬帝本人和他開鑿的運河...

                    2020年12月6日
                  • 太平天國失敗的重要原因

                    太平天國的滅亡乃是因為腐敗。 誤讀: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場農民革命運動,這場運動建立了能與清政府分...

                    2020年12月8日
                  返回頂部

                  1. <div id="ekwzd"></div>
                    <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em id="ekwzd"><ol id="ekwzd"></ol></em>

                            1.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div id="ekwzd"></div>
                              1. <em id="ekwzd"></em>
                              2. <em id="ekwzd"><label id="ekwzd"><form id="ekwzd"></form></label></em>
                              3. 欧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