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的武昌、漢陽、漢口位于漢水和長江匯合的地方,被稱為武漢三鎮。
誤讀:
湖北省的武昌、漢陽、漢口位于漢水和長江匯合的地方,被稱為武漢三鎮。在長江西岸分處漢水南北岸的是漢陽和漢口,在長江東岸遙遙相望的則是武昌。滔滔江漢既與武昌、漢陽、漢口鼎足相立,又把三鎮連成一體,唇齒相依。
許多人都認為,武漢三鎮自古以來就是這個樣子。其實,這是對歷史的誤讀。武漢并不是一建立就是三鎮,而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的。
正解:
武漢三鎮是在漫長的歲月里形成的,如果從東漢簡陋的軍事城堡算起,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在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楚國的地方,秦時屬南郡,西漢時是江夏郡沙羨縣轄境。東漢末叫夏口,因地當夏水(漢水下游的古稱)入長江之處,故名夏口(又叫沔口、漢口、魯口)。
其后在此陸續建立了三個軍事城堡:一是卻月城(今漢口),是荊州牧劉表部將江夏太守黃袒所建。一是魯山城,為劉表的兒子劉琦繼任江夏太守時在魯山(又名大別山、翼際山,即今漢陽的龜山)建的城。一是夏口城,是孫權在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所建,城址在江夏山(又叫黃鵠山,即今武昌蛇山)。
當時,江夏太守屯兵夏口,習慣上將其所駐之城叫作夏口城。所以,卻月城和魯山城都曾先后被稱為夏口城。可見,到三國時,武漢三鎮的雛形已具。
西晉時,復置沙羨縣,治夏口城,而卻月城為曲陵縣治。東晉時,沙羨縣治遷于卻月城,曲陵縣被廢。
南北朝時宋孝武帝孝建初年,為了削弱荊州刺史的勢力,特設置郢州刺史,治夏口城,從此夏口城被稱為郢城。
隋代文帝置鄂州治郢城,改郢為江夏縣,還置漢津縣治魯山城。隋煬帝改鄂州為江夏郡治江夏縣,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治魯山城,屬沔陽郡。
唐代,江夏縣為鄂州江夏郡治,后為鄂州武昌軍治;漢陽縣為沔州漢陽郡治,后沔州廢,漢陽縣改屬鄂州。
五代后唐時,江夏縣為武清軍治;后周時,漢陽縣為漢陽軍治。宋代,江夏縣初為鄂州江夏縣治,后為武昌軍治;漢陽縣仍為漢陽軍治。
元代,江夏縣初為鄂州路治,后為武昌路治;漢陽縣為漢陽府治。元末,徐壽輝起義后,稱天完國,曾建都于漢陽。后來,陳友諒又建大漢國,都于江夏縣。明代江夏縣為武昌府治,漢陽縣為漢陽府治;在漢口設置漢口巡檢司,屬漢陽府管轄。
清代,江夏縣仍為武昌府治;漢陽縣仍為漢陽府治;在漢口增設仁義、禮智兩巡檢司,移漢陽府同知駐漢口。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漢口被帝國主義強迫開為商埠。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在漢口設夏口廳。
民國初年,夏口廳被改為夏口縣,后改為漢口市;江夏縣改為武昌縣,為湖北省治,漢陽縣不變。新中國成立后,把漢口、漢陽、武昌合并為武漢市。漢陽縣治遷于蔡甸鎮,武昌縣遷治于紙坊鎮。
武漢三鎮最早建的城,據《元和志》記載:“卻月城高六丈,周一里八十步。”后來城廢。直到明清漢口鎮興盛時,也是沒有城的。
唐代在魯山城南面的鳳棲山另建漢陽城,城周一千零七十二丈。有八門:東是迎春門,南是沙洲門,西是孝感門,北叫漢廣門,東南叫朝天門,西南叫漢南門,西門叫下議門,東北叫慶賀門。
漢陽縣就由魯山城遷治于此,魯山城遂廢。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大水將城沖壞,又重建。明嘉靖年間,用磚石將城重建,城周四里多,有四門:東是朝宗門,南是南紀門,西是風山門,北是朝元門。后來,朝元門堵塞,實際上只有三門。
清朝末年,漢陽城周約是2639米,只有朝宗、南紀、鳳山三門,而無北門。城在1928年撤除。
武昌最早的城是孫權修筑的夏口城,劉宋時叫郢城,在蛇山東北,城周僅二三里,依山負險,十分堅固。到唐代牛僧孺為鄂州武昌軍節度,把郢城往南加以擴建,改版筑為磚砌,叫鄂州城。宋代皇祐年間曾修筑過。
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江夏侯周德興又加以擴建。有九門:東是大東門和小東門,南是漢陽門、保安門和新南門,西是竹輝門和平湖門,北是望澤門和草埠門。因為是武昌府治,就叫武昌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重修,大東門改為賓陽門,小東門改為忠孝門,新南門改為中和門,竹算門改為文昌門,望澤門改為望山門,草埠門改為武勝門。城周二十多里。清代又重修七次,略有縮小。
自東漢末魏晉南北朝以來,隨著江南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當時政治軍事形勢的變化,武漢三鎮逐漸成為軍事重鎮。武昌和漢陽居長江中游,依山臨水,武昌踞蛇山臨長江,漢陽負龜山臨漢水,龜蛇二山夾江對峙,唇齒相依。無論從巴蜀順流而下,還是從揚州溯江而上,或由雍秦順漢水而下,都為武漢所控制。武漢的得失對戰局的成敗有極大影響。
武漢三鎮又是重要的商業都市。南北朝時期郢城的商業就很發達,城外臨江的商業區長達數里,人口也達十多萬人。雖屢遭兵火,但恢復很快。到了唐宋,工商業更為發達,商人東下揚州,西抵巴蜀,商業區集中在城外的南市和鸚鵡洲,貨物堆積如山,極為繁榮,黃鵠山上的黃鶴樓已是盛譽天下。
元、明時期商業集中在漢陽城外東南的劉公洲。元末陳友諒都江夏縣時,曾修造大樓船“高數丈,飾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馬棚,上下人語聲不相聞,櫓箱皆裹以鐵。”這種高大的重型“鐵甲艦”,曾給予朱元璋極大威脅。可見當時此地造船業的技術水平是很高的。
明代中葉,漢水改道由郭師口直沖入江,漢口始有灣泊之所,可以停船,市場慢慢形成,貿易往來皆集于此,商業繁華,成為明代四大名鎮之一。
到了清代,漢口的工商業有了進一步發展,許多江浙地區的商人都遷到漢口居住,有人作詞描繪其盛況:“石填街道,土填坡,八碼頭臨一帶河,瓦屋竹樓千萬戶,本鄉人少異鄉多。”從市容和居民成分概述了這座新興商業城鎮的特點。
“揚州錦繡、越州酷,巨木如山寫蜀材,黃鶴樓頭望燈火,夜深江北估船來。”簡潔而生動地指出此地成為各省貨物集散地的繁華景象。漢口不僅是長江上下游貨物的集散地,而且是淮南售鹽的總岸,向來船到隨時交易,所以“估船來”也包括鹽船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