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京杭大運河”非隋一朝之功。
誤讀:
提起隋煬帝楊廣,人們很自然會想到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由于隋煬帝本人和他開鑿的運河在歷史上都赫赫有名,很多人都以為今天的京杭大運河的開鑿不但始于隋煬帝,也結束于隋煬帝。
實際上,這是對歷史的誤讀。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大運河的開鑿并非始于隋煬帝。至于大運河形成日后的規模,更非隋煬帝一朝之功。
正解:
隋煬帝楊廣,一名楊英,隋文帝楊堅次子。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生于長安(今陜西西安),史書稱“美姿儀,少聰慧”。在北周時因父楊堅的功勛,被封為雁門郡公。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封晉王,拜柱國、并州總管,時年13歲。后又授武衛大將軍,進位上柱國、河北道行臺尚書令等。
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冬天,隋朝興兵平南朝的陳,剛20歲的楊廣是領銜的統帥,真正在前線作戰的是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平陳后,隋軍進駐建康,殺掉了陳叔寶的奸佞之臣及寵妃張麗華,封存府庫,將陳叔寶及其皇后等人帶返隋京。班師后,楊廣進封太尉。
此后,楊廣亦屢立戰功。開皇十年(公元590年),他奉命赴江南任揚州總管,與楊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亂,楊素后封越國公;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他率軍北上擊破突厥的攻勢。
仁壽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楊堅駕崩,楊廣登基稱帝。次年,隋煬帝遷都洛陽,營建東都,歷時10個月,每月征調民夫200萬人。
東都在舊洛陽城之西,規模宏大,周長50余里,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分。宮城是宮殿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處所在地。外郭城有居民區100余坊,另有豐都縣、大同市、通遼市等三大市場。
在官吏的摧殘迫害下,役丁有十分之四五悲慘地死去,裝運尸體的車輛在中原一帶往來不絕。隋煬帝還在洛陽西郊修建了一座供自己玩賞的大花園,名叫“西苑”,周圍有200里。西苑里的奇花異草,珍禽怪獸,多從南方各地收羅,消耗了大量的財力和人力。
隋煬帝還征發大批民工修馳道,筑長城。他巡游所到之地以及許多準備去的地方都修建了離宮。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弄得千百萬農民家破人亡。許多地方成年男子征發完了,就征調婦女。農民為了躲避殘酷的徭役和兵役,不惜傷殘自己的肢體,叫作“福手、福足”。
隋煬帝在營建東都的同時,又下令開鑿大運河,造龍舟等各種船數萬艘,他游江都(今揚州)時所乘龍舟高45尺,闊50尺,長200尺,上有4層樓,上層有正殿、內殿、東西朝堂,中間兩層有房120間,下層為內侍居處。
說到游江都,就不能不說大運河了。據說,隋煬帝懷戀江都的繁華,向往江都的風光,便下令開通了大運河。不可否認,這是隋煬帝開通運河的動機之一,但并非全部動機。早在隋煬帝之前,就已經開始開鑿運河了。
大運河最早的兩段是邢溝和鴻溝。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今江蘇蘇州),在兼并戰中,先后打敗了南方的越、西方的楚,企圖進一步討伐北部的齊、晉,稱霸中原。
于是在魯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下令開鑿長江與淮河之間的運河,由廣陵(今江蘇江都)引江水東北行,一直引到射陽湖中,再由射陽湖通到末口(今江蘇淮安北五里北神堰)入淮河,同時把都城由姑蘇遷往邢(今揚州)。因這條運河由祁城城下流過,所以稱為邢溝。
戰國初期,魏國定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開鑿鴻溝,引河水循汴水東至圃田澤(今河南中牟縣西),又從圃田澤東北至大梁城北,折南循沙水入潁,形成鴻溝水系。
到了公元7世紀,隋朝統一了中國。為了加強對江淮地區的控制,吸收江淮地區的財富以鞏固統一,急需溝通南北運道;軍事上在東北部涿郡(今北京)建立據點,要把軍需物資輸送到北方。在經濟上,隋朝在長安和洛陽等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官吏和軍隊,需要充足的糧食供應。
如何解決南糧北運,轉運江南富庶的物資以增強中央政權的力量,是隋王朝急待解決的問題。陸路運輸費用太大,加以運輸工具簡單,運量有限。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將橫貫諸水聯成貫通南北的運河,是當時解決上述問題的好辦法。運河的開通,是歷史發展的需要。
隋文帝在位時就開了廣通渠和山陽瀆。開皇四年(公元584年),隋文帝為了漕運的便利,令宇文愷率水工開廣通渠,引渭水從大興城(今西安市)東達潼關,長300多里。
修成后,關內漕運通利。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又沿著春秋時吳王夫差所開祁溝的舊道,開山陽瀆,南起江都,北至山陽(今江蘇淮安),溝通江淮。隋文帝利用這條渠道運兵運糧,為用兵江南作準備。修好這條渠道的第二年,隋就出兵滅掉陳國。開通山陽瀆對全國的統一是有貢獻的。
隋煬帝修建的大運河,工程分四段進行。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征發江南、淮北100多萬民工,在北方修通濟渠,從洛陽西苑通到淮河邊的山陽,溝通洛水、黃河、淮水。同時,又征發淮南十幾萬勞動力,把山陽瀆加以疏通擴大。大約用了半年的時間,一條寬40步的運河修成了。河的兩岸修筑成御道,沿路榆柳夾道,又是陸路交通線。
接著,從通濟渠向北延伸。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征發河北民工100多萬人開永濟渠。這條河主要利用沁水的河道,南接黃河,北通涿郡。
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在長江以南開了一條江南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引江水穿過太湖流域,直達錢塘江邊的余杭(今浙江杭州)。前后用了不到六年的時間,大運河全線工程告成。
隋朝大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5大河流。它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盆地,北抵華北平原,南達太湖流域,通航的范圍大大超過以往。這條大運河長達四五千里,是世界上偉大的工程之一。
隋煬帝開運河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和巨大的災難,大量民工死在工地上,千百萬人民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但是,大運河修成后,南北交通有顯著的改進,它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加強了南北的聯系,對于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祖國的統一起了很大作用。這是勞動人民對歷史的偉大貢獻。
運河開通不久,隋朝就滅亡了。不過,運河的開鑿工作并沒有隨著隋朝的滅亡而結束。到了元明時期,首都由中原地區移到北方,定都北京。然而經濟財富中心仍在江淮一帶,舊有縱橫輻射形的運河系統已經不能適應建都北京的需要。
為了連接北方政治、軍事中心與南方的經濟中心,運河的方向由縱橫向轉向南北向,這是運河布局上很大的變化。
元朝的運河是以北京為中心,南自太湖流域杭州起,越過長江、淮河、黃河向北直通都城——元大都(今北京)。其渠道除了沿襲舊有的干道外,又于山東境內開鑿了泗水與衛水之間400多里運河和通州到北京的160多里運河。
元朝開鑿山東境內的運河分兩段,第一段在滅宋后不久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開鑿濟州運河,自濟州(今山東濟寧)到西北須城安山(今山東東平),長150里。南流入泗水,北流入大清河。
第二段是在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采用壽張縣尹韓仲暉的建議,發動民工3萬人開會通河,自安山(今東平縣)西南,北至臨清250多里,引汶絕濟(大清河)合衛,河上建閘31座。
從通州至元大都的運河叫通惠河,是由水利工程學家郭守敬主持開鑿的。起自今北京市昌平區附近。修堤筑堰截溫榆、白浮諸水。循西山山麓向西折南轉入甕山泊(昆明湖)東南。流經大都城中至現今通州區入白河。
這樣,由杭州來的船只經江南運河進入揚州運河,經過濟州可通到會通河,再由衛河最后進入通惠河直達元大都,奠定今天南北大運河的基礎。但由于會通河引用汶水水源處理不當,形成岸窄水淺,不能順利行駛,故元代的漕運只能冒風浪之險,以海運為主。
明朝運河主要解決元朝會通河水源不當和因黃河泛濫而中斷漕運兩大難題。'元朝會通河因引汶水水源選擇地勢不當,終年只能北運幾十萬石糧,明朝采用白英老人“南旺導汶”的方法。
即使汶水流入南旺湖(今山東汶上縣西南),充分利用南旺湖這一南北水脊的有利地勢,把汶水分成兩道,十之六向北流入臨清,十之四南流入泗水。使南北運河暢通無阻,江南400余萬漕糧源源不斷地運往北京都城。
明朝運河遇到另一問題是黃河經常泛濫。由于自淮安至徐州一段直接利用黃河做運道,故黃河一泛濫運道即被阻。為了保持運河通暢,明朝治水者想方設法避開黃河,相繼開鑿成南陽新河及測河運河。
南陽新河自南陽起沿昭陽湖東經夏鎮(今微山縣東)到留城。測河運河自夏鎮始,經韓莊(今微山縣東南)合測、沂諸水出邳州(今江蘇宿遷)直河口,測河運河全長260多里,避開黃河運道300多里。
清朝運河主要沿襲明代,但完成了明朝未竟事業,避開黃河做運道。明朝雖開鑿測河運河,目的是避開黃河運道,但至明末這一計劃始終沒有實現,自邳州直河口至清河(今江蘇淮陰西)仍借用黃河運道,至清康熙二十年開鑿中河,中河自邳州直河口起經馬駱河過宿遷、桃源(今江蘇泗陽)直達清河,避開黃河運道180多里,此時黃河、運河二水各自分離自成體系,形成了今天的南北大運河。
今天的大運河全長3560多里,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河道,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幾千年來的偉大創舉,也是世界聞名的偉大工程,與萬里長城一樣名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