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并不是一個確數,而是虛數,泛指很多。
誤讀:
春秋時期是中國奴隸制瓦解和封建制形成的過渡時期,戰國則是封建社會的開端。春秋戰國經歷著劇烈的社會變革,階級關系有很大的變動。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的盛況。
許多人據“諸子百家”和“百家爭鳴”這兩個詞的字面意出發,往往誤認為“諸子百家”是一百個學術流派。其實,這是對歷史的誤讀。這里的“百家”并不是一個確數,而是虛數,泛指很多。
至于“百家爭鳴”,很多人認為是儒家或者儒家學派的聯盟與其他學術流派的論爭。其實,這也是對歷史的誤讀。當時,不但各學術流派之間存在爭論,就是同一學術流派中的不同派別也長期存在著論爭。除此之外,各學術流派之間雖然存在著論爭關系,但并非水火不容,他們之間還有著相互補充的關系。
“諸子”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級、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
正解:
“百家”是表示著名的思想家很多,主要的有老子、孔子、墨子、楊朱、許行、商鞅、申不害、孟子、荀子、莊子、韓非子、惠施、公孫龍、田駢、慎到、宋銃、尹文、關尹、鄒衍、張儀、蘇秦、呂不韋、孫武、吳起、孫臏等C
“百家爭鳴”則是指春秋戰國時期錯綜復雜的階級斗爭在思想戰線上,各種不同流派的學說互相爭辯的異常活躍的局面。
關于對“諸子百家”的論述,戰國時期的《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中都有記載。過去的歷史學家,如西漢初期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認為:“諸子百家”主要是指“陰陽”、“儒”、“墨”、“法”、“名”、“道”六家。
西漢末年的劉歆和東漢班固卻認為“諸子百家”主要是指“儒”、“道”、“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十家。
應該指出,這些劃分并不全面。比如,在孟子看來,楊朱學派在當時學術界的影響不小,與墨家常常相提并論,應該是獨立的一家。楊朱與老子、莊子很不相同,并非道家,所代表的階級立場更不一樣。按“六家”或“十家”的說法,根本容納不了。
后來,研究先秦思想史的人們往往按“六家”或“十家”的框框來套,因而把楊朱歸入道家,甚至說成是道家的始祖。這是不合適的。還有,兵家在戰爭頻繁的春秋戰國時期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的軍事史和哲學史都有一定的影響,而在《呂氏春秋》里已經提到兵家孫臏。現在看來,應該把兵家單列為一“家”。
還應指岀,一家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他們之中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也有著很大的差別。比如,孔子死后,“儒分為八”,戰國時期重要的儒家學派,就分為孟、荀兩家。不論是孟派荀派,都不是簡單地繼承孔子,而是各有發展。
孟子固然在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中加進了許多新的內容,即使對孔子的禮治思想中加進了法治思想的荀子,其主要思想仍承襲孔子,不失為儒家大師。可見,同是儒家,變化很大。
道家中也有同類情況,稷下學派的宋鈕、尹文的思想,和老子、莊子的思想也有很大差別。如果以對哲學的基本問題,即思維對存在的關系問題的不同回答做標準來分析“諸子百家”,就會發現:同屬一“家”的人,在哲學上卻分屬不同的哲學陣營;相反,分屬兩“家”的思想家,在哲學上卻屬同一陣營。
比如,孟子和荀子同是儒家,孟子哲學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而荀子哲學則是唯物主義的。又比如,老、莊與稷下學派的宋鈕、尹文同屬道家,但老、莊哲學是唯心主義的,而宋鈕、尹文的哲學是唯物主義的。
雖然如此,司馬談、劉歆等從每一“家”的主體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關系來分類的做法,給先秦思想家的劃分標準和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工作還是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所以它被后世一直沿用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