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戰”并不僅僅是綏靖。
誤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后,英法聯軍擁兵百萬,卻躲在馬其諾防線后眼睜睜地看著德國蹂踽波蘭,無動于衷。一直到1940年5月,德國騰出手來,率先對西線發動攻擊,這種被稱作“靜坐戰”(英法稱“假戰”,蘇聯稱“奇怪的戰爭”)才宣告結束。
長期以來,蘇聯史學界的一些觀點認為,“奇怪戰爭”并不奇怪,它是英法兩國慕尼黑政策的繼續。有人甚至認為,它實際上是英法企圖聯合德國進攻蘇聯、建立反蘇“聯合戰線”的政治方針,是英法統治集團對“禍水東引”尤抱幻想的產物。
由于歷史因素,這樣的觀點在我國流傳甚廣。實際上,如此解釋“靜坐戰”的原因確實有失公允,是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中以主觀臆斷對歷史做出的誤讀。
正解: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打破了歐洲的平靜。兩天之后,作為波蘭盟國的英法相繼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但緊接著出現的局面卻讓人費解:一方面,德國法西斯以牛刀殺雞之勢,壓向波蘭;另一方面,在西歐戰場的法德邊境上,擁兵百萬的英法聯軍卻按兵不動,坐觀德國滅亡波蘭。
這種不戰不和的局面長達8個月之久,針對這么長時間的“西線無戰事”狀態,德國人開始把這種戰爭叫作“靜坐戰”,后來國際社會發明了一個專有名詞——“假戰爭”,也被人們稱為“奇怪的戰爭”。
戰前,英法政府都承諾對波蘭承擔軍事援助義務,一旦德國入侵波蘭,他們便會直接參與對德作戰。但為什么發生戰爭之后,兩國對德宣而不戰?英法德之間怎樣的心態才造就了這樣一場令人費解的“假戰爭”?英法兩國又在這場游戲中收獲了什么呢?
英法兩國與波蘭訂有盟約,并對波蘭的獨立一再作過保證,但是,當德國發動侵波戰爭時,英法的執政者還在幻想召開德、意、英、法、波五國會議來和平解決爭端。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后,英法政府對德宣戰,并表示要履行保護波蘭獨立的諾言。
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聯邦等國也相繼發表聲明,支援英法對德宣戰。但英法政府實際上是宣而不戰,未認真援助波蘭。當時德軍主力已投入波蘭戰場,在西線只留下少量兵力防守齊格菲防線,但從1939年到1940年5月,英法和德國在西線均未展開大規模的戰斗行動。直到1940年6月10日,“奇怪的戰爭”終因德國進攻挪威而告結束。挪威的失陷使英法真正認識到德國的戰爭機器不會停止,英法領導人才真正準備認真對德作戰。
當分析英國在德波戰爭期間的立場時,英國工黨著名活動家休?道爾頓承認:我們把波蘭叛賣了,把他們置于死地,一點也沒有幫助他們。波蘭派了一個軍事代表團前往倫敦,但一直等到9月9日,才受到英軍參謀總部的接見。波蘭代表要求英國空軍立即采取行動,向波蘭提供軍事行動急需的各種軍需品,尤其是武器、彈藥,但這些要求一個也沒有得到滿足。
在綏靖政策的影響下,英國在戰爭初期的軍事戰略計劃是在1938年到1939年根據戰爭將是長期的這樣的假設提出來的,在戰爭頭幾年英國實際上將不參與積極的軍事行動。法國則長期追隨、附和英國奉行的綏靖政策,也不作臨敵準備。為此,他還一方面封鎖德國的西部邊界,另一方面拿波蘭(甚至匈牙利、羅馬尼亞)為禮物,以推動希特勒放棄《蘇德互助條約》,進攻蘇聯。
也正是在這種政策下,人們才看到了這樣的奇怪場景:德國加緊移兵、加速備戰,而倫敦、巴黎則是一派和平景象;西線戰場上,德國人在鐵路上裝卸槍炮、輜重,英法兩國百萬大軍并不去打擾他們。法軍在馬其諾防線監視哨上的士兵,每天的例行功課是做游戲般無聊地數著從萊茵河右岸通過的德軍列車,從不思攻擊。
這些軍車有時在距離他們僅500米的德國鐵路上安全運行。在前沿陣地上,
德軍只要豎起“我方不開槍”的標語牌,就可以不用掩蔽地進行工程作業。德國也“以禮相待”,除了進行空中偵察外,沒有對英法采取空中行動。
英法推行綏靖政策和“奇怪戰爭”的目的,是為了延緩甚至避免希特勒的侵略。不過,這只是他們實施綏靖政策、進行“靜坐戰”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長期以來都被忽略了,這就是雙方的實力對比。
“奇怪的戰爭”并不僅僅是綏靖政策的繼續,也是英法對德政策從“戰前妥協綏靖”走向“全面武裝抗爭”所必然經歷的“中間過程”。英法對德宣戰,標志著綏靖政策的基本終結,同時又是英法武裝抗德的起點。
現代戰爭是敵對雙方各種力量的全面較量,交戰雙方軍事力量和人力、物力、資源,是各自制定戰略方針的基本依據。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時雙方力量對比來看,德國的軍事力量占有極其明顯的優勢,而且優勢將持續在隨后的半年之內。
當時,英國剛剛實行新的征兵制,無法派出軍隊。雖然其海軍占有優勢,但多在海外,負有守衛殖民地、護衛7000艘商船等使命。法國的陸軍裝備非常低劣,無法展開大規模的攻勢。盡管如此,他們還是派出了9個師的兵力沿薩爾河的德國防線向前推進了8公里。
另外,法國空軍力量也不足以對德國實施空中轟炸。雖然在戰爭爆發初期,西線戰場德軍力量暫時薄弱,但法國軍隊也并不十分集中,還要照顧到北部戰場的安全。再加上德國回師西進速度驚人,因此英法聯軍實際上基本談不上優勢可言。德國進攻法國之時,英法兩國在軍事上仍然處于劣勢。
遺憾的是,英法沒有有效地利用這足足持續了8個月的時間。希特勒反倒利用這段充分的時間,新組織起了146個師的兵力,新造出了4000余架飛機,并得以把重兵轉移到西線。最后,英法到底還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