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鄂妃和董小宛并非同一人。
誤讀:
清朝從公元1644年入關到公元1911年滅亡,前后共歷10位皇帝,順治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皇帝名叫福臨,是清朝二任帝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無論是按照立嫡以長還是按照立嫡以賢的傳統,他原本都與皇位無緣。可這位九阿哥卻天生有福,不僅坐上了皇帝寶座,而且還憑空撿來一只“肥鴨子”——從李自成、吳三桂的手里奪去了明朝的萬里江山。
正史記載,順治6歲登基,在位只有18年,24歲便病故。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順治因愛妃董鄂妃之死看破紅塵到五臺山當了和尚。且不管順治帝到底是英年早逝還是到五臺山當了和尚,這里先探討一下董鄂妃其人。不少資料都認為,董鄂妃就是當年“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而且把故事演繹得繪聲繪色。實際上,這是對歷史的誤讀,董鄂妃并非董小宛,兩個人根本沒有一點關系。
正解:
明朝末年,江南有“八大名妓”和“四大公子”。八大名妓號稱“秦淮八艷”,董小宛就是其中之一。“四大公子”指方以智、侯方域、陳貞慧、冒襄(冒辟疆)。
傳說清軍大舉南下時,董小宛被督署江南的洪承疇搶走獻給順治。順治一見董小宛龍心大悅,二人感情迅速加深。順治先將董小宛冊封為妃,接著又立為皇貴妃,一代名妓就這樣成了董鄂妃。
孝莊皇太后認為,董小宛作為一個漢族女子,沒有資格凌駕于其他后妃得到皇帝的專寵,更重要的是,她認為順治的這種感情再發展下去會壞了國家大事。于是她以學佛的名義,將董小宛送到西山玉泉寺。但是這沒有阻止順治和董小宛的見面,順治不但千方百計與董小宛約會,還一再威脅太后說,如果董小宛有什么不測,他肯定不當皇帝了。后來,孝莊設計燒了玉泉寺,謊稱董小宛被燒死。順治痛不欲生,從此沉迷于佛教中不能自拔。
關于順治帝此后的際遇出現了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順治在24歲得天花而亡。另一種版本是,一天,順治打坐時恍惚看見董小宛出現在五臺山,于是他毅然放棄皇位來到五臺山,建了三間草房,從此做了和尚,年僅24歲。他的第三子玄弊繼位成為康熙皇帝后,傳說曾幾次以進香名義到五臺山去見父皇,但順治根本不與康熙相認。康熙無奈,在寺廟墻壁上題寫了“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詩句,而后含淚辭別。
順治的陵墓在清東陵,與他合葬的還有兩位皇后,其中一位就是深得順治寵愛的董鄂妃。董鄂妃死后被封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從充滿贊美的封號上,不難看出順治對她的感情之深。
那么董鄂妃與董小宛究竟是不是一個人呢?關于董小宛,《清史稿》和《明史》中都沒有她的記載。民間雖有好事者的零星記載,如陳衍在《石遺室詩話》,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中都對董氏作了一些記載,但關于她的最權威史料當推其夫冒襄的《影梅庵憶語》及《如皋冒氏嚴書》。
冒襄是江南“四大公子”之一,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在他的《影梅庵憶語》中,冒襄追憶了他和董小宛相識、相知、相愛的過程,以及他們婚后的生活。
明朝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他到南都(今南京)參加科舉考試。方以智、侯方域對董小宛贊不絕口,稱她“才色為一時之冠”,在兩人介紹下,冒襄得以求見董小宛。但是,第一次沒能見到董小婉。第二次,冒襄看到董小宛在保姆的陪伴下沿著曲廊走來,不禁感嘆:“香姿玉色,神韻天然。”而當時才16歲的董小宛一句話也沒說。
三年后,在朋友幫助下,特別是通過“八大名妓”之一的柳如是和贖買柳如是的錢謙益從中周旋擔保,冒襄終于以3000兩銀子的代價將董小宛贖身。董小宛嫁給冒襄后來到江蘇如皋的冒家水繪園,與冒襄一家過著平靜的生活。但不久就趕上明末清初的亂世,冒襄一家四處逃亡、顛沛流離。在以后的5年里,冒襄大病3次,全靠董小宛悉心照顧才保住性命。然而勞累的生活最終吞噬了董小宛年輕的生命。
根據冒辟疆在《如皋冒氏嚴書》中所說,小宛自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嫁給他為妾,兩人共處9年,于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去世,死時年僅28歲。順治皇帝生于公元1638年,小宛死時順治只有13歲。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兩點:第一,董小宛嫁給冒襄以后,兩人就再沒分開,而且董小宛是死于冒辟疆的家中。據時人記載,董小宛死后的葬處即為有名的影梅庵,所以董小宛也就不可能再到宮里成為順治的妃子。
第二點,董小宛去世時,順治才13歲,應該還是一個情竇未開的孩童,不可能對一個比自己年長15歲的女子愛得死去活來。再者,也與董鄂妃死于順治24歲的記載不符。
通過以上兩點我們可以推斷,董小宛與深得順治皇帝寵愛的董鄂妃,根本就是兩個人。那董鄂妃又是誰呢?
據《清史稿》記載,董鄂氏(即董鄂妃)是內大臣鄂碩的女兒,董小宛去世那年,祖籍遼寧的董鄂氏已經年滿12歲。
董鄂氏在順治十年入選秀女,被指配給襄親王。第二年,董鄂氏與襄親王成婚,那年董鄂氏16歲,襄親王14歲。襄親王名叫博穆博果爾,是皇太極的第11個兒子,順治的同父異母弟弟。
那么,董鄂氏又怎么會成為順治的妃子呢?據當時在宮中任職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的筆記記載:“順治皇帝對一位滿籍軍人的夫人起了一種火熱愛戀。當這位軍人因此事申斥他夫人時,竟被順治聞知,打了他一個耳光,這位軍人于是因憤致死。順治皇帝就將這位軍人的夫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湯若望說的這位滿籍軍人,就是襄親王。
從史料中可以看到,襄親王死時才16歲。就在這年8月,順治宣布立董鄂氏為妃。他讓禮部挑選吉日舉行典禮,并委派內大臣鰲拜前去告祭襄親王,可能是因為順治還是有些心虛吧!
董鄂氏入宮后,住在承乾宮。順治十三年八月董鄂氏被冊立為賢妃,一個多月后順治又準備立她為“皇貴妃”,地位僅次于皇后。
冊立典禮是在當年十二月初六舉行的,這一年順治19歲,董鄂妃18歲。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保存了冊立董鄂妃為皇貴妃的《詔書》。按常規,皇帝只有在冊立皇后的大禮上才會頒布詔書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這種特殊禮遇,表明她得到了順治不同尋常的寵愛。
董鄂氏入宮后,與順治的感情與日俱增。順治后來在《端敬皇后行狀》中回憶,他下朝時董鄂妃總是親自安排飲食,飯菜做好后更要先品嘗。當他批閱奏章時,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邊。更難得的是,她時常勸說順治,處理政務要服人心,審判案件要慎重。連宮女太監犯錯誤時,她也往往為他們說情。
順治十四年四月初七,董鄂妃生下一個男孩,排行第四。隨著新生兒的誕生,清朝后宮內錯綜復雜的政治斗爭變得更加殘酷。
順治有過兩個皇后,都出自母親孝莊皇太后家族。第一個是孝莊皇太后的侄女,在順治十年時被降為靜妃;第二個皇后是孝莊的侄孫女,順治仍想把她廢掉。孝莊非常惱火,于是遷怒于順治一心寵愛的董鄂妃。
董鄂妃即將生產時,孝莊搬到北京永定門外20里的南苑,這是專供皇家冬天狩獵閱兵的地方。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孝莊便以身體欠安為由,令董鄂妃前往南苑伺候她。董鄂妃拖著產后虛弱的身體前往南苑照顧孝莊,致使她的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更為不幸的是,新生的孩子活了不到300天就突然夭亡了。這對董鄂妃是致命的打擊,從此她一病不起,在痛苦中掙扎了3年,終于在順治十七年病逝于承乾宮。
董鄂妃的死,令順治難過萬分。董鄂妃死后兩天,順治追封她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并親自撰寫了4000字的《端敬皇后行狀》來悼念愛妻。
順治送走愛妃后,就選擇了凈發出家。其實順治并不是突然想出家的,據歷史學家陳垣考證,順治對佛教的啟蒙始于一代高僧憨璞聰。順治十年,這位高僧入宮,他對佛法的解釋深深觸動了順治。
在憨璞聰推薦下,僧人玉林坯和前溪森先后入宮講授佛法。順治開始信佛,法名“行癡”。這位行癡皇帝在愛妃火化后的當月,就請前溪森為自己舉行了凈發儀式。
皇帝出家震驚朝野。孝莊將順治的師父萌溪森綁起來,并架起干柴,要當眾燒死他。就在這時,傳來順治決定蓄發留俗,不再出家的緊急口諭。
順治沒能當成和尚,3個月后,他在病中把身邊的近侍吳良輔送到憫忠寺代替他削發為僧。5天后,順治帶著無限惆悵,在紫禁城養心殿閉上了眼睛,年僅24歲,死因是天花。順治去世距董鄂妃病逝,僅隔3個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