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并非殺害岳飛的元兇。
誤讀:
岳飛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和抗金英雄。他的一生光明磊落,充滿傳奇色彩,但最后卻被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了。數百年來,人們總要唾罵奸臣秦檜,認為秦檜是殺害岳飛的元兇,這似乎已成為不容置疑的鐵案。
時至今日,在杭州城里還有兩處最著名的岳飛遺跡,一處是風波亭,另一處便是天下四大岳飛廟之一的杭州岳飛廟了。這座岳飛廟始建于明朝,位于杭州西湖畔棲霞嶺下。殿內是身披戎裝的高4.5米的岳飛像,上面掛著岳飛手跡“還我河山”匾額。在岳廟西是岳飛墓,墓道兩旁有三對石翁仲和石馬、石羊、石虎,也是明代遺物。墓道石階下,跪著4個反剪雙手的鐵像,他們分別是秦檜、秦妻王氏、張俊和萬俟高。
秦檜真的是害死岳飛的元兇嗎?其實,這是對歷史的誤讀。害死岳飛的元兇并不是秦檜,而是另有其人——宋高宗趙構。在“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封建時代,秦檜自然而然就成了高宗皇帝的替罪羊。
正解:
北宋末年,黃河南北、兩淮之間,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金民族戰爭。年輕的岳飛和抗金名將宗澤、韓世忠等一道,站在了抗金斗爭的最前線。
可是,腐敗的北宋統治集團,采取妥協、投降的政策。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趙佶、欽宗趙桓被擄走后,繼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頭目趙構同樣是個投降派。他偏安于江南一地,沉醉于歌舞逸樂之中,根本沒有真正組織抗金民族戰爭并把它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打算。
宋高宗趙構是個非常狡猾的皇帝。他一面信用秦檜等投降派,通過他們出面進行一系列議和投降活動;一面則利用宗澤、岳飛、韓世忠等抗戰派,抵擋金軍的凌厲攻勢,以保住他的皇帝寶座和積累屈膝求和的資本。
12世紀20年代中期,東自江淮、西至陜西一線的宋、金雙方對峙的軍事分界線形成后,趙構、秦檜統治集團,實際上已經成了南宋抗金斗爭的最大絆腳石;反過來,岳飛、韓世忠等抗戰派,則成了趙構、秦檜投降派活動的最大障礙。
南宋朝廷內部抗戰派與投降派的斗爭,日趨尖銳。岳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收復失地,并且置個人榮辱安危于度外,對趙構、秦檜的投降活動進行了堅決斗爭。
但是,外敵難以撼動的岳家軍,卻遭到了南宋朝廷內部投降派的猛烈攻擊。就在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甘心充當兒皇帝的高宗趙構,因為擔心一旦中原收復,金人放回他的哥哥欽宗,他就保不住皇位了,因此急切地希望與金人議和。要想與金人議和,岳飛就成了一個攔路虎,只有除掉岳飛,才能順利達到與金人媾和的目的。
這一切都足以證明,趙構才是殺害岳飛的元兇。
當然,岳飛主張“迎二圣”,也就是金人放回兩個皇帝,只是岳飛被殺的原因之一,并非全部原因。趙構殺岳飛,主要原因是怕他在外久握重兵,跋扈難制,危及自己的統治。
對武將的猜忌和防范,是趙宋王朝恪守不渝的家規。早在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就對武將保有極深的戒備,只要武將功大,官高而權重,就意味著對皇權構成威脅,必欲除之而后快。
岳飛個性剛強,忠憤激烈,不容易與人合作,這一點也讓他樹敵頗多。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他上書奏請高宗立儲:“乞皇子出閣,以定臣心。”意思是說要高宗趙構早讓太子上朝議政,以安撫民心。你想想,皇帝最怕的就是有人盯著他的位子,一個臣子如果整天忙著為皇帝找繼承人,豈不犯了高宗的忌諱。
同年,他又因守母喪,未經高宗批準便自行解職,把兵權交給張憲。兵權是皇帝的命根子,當皇帝的都怕武將攜兵自重,岳飛擅移兵權,更是令高宗不滿。這兩件事都犯了高宗的大忌。
再加上高宗曾在金營做人質,又有從揚州南渡等驚險經歷,對金兵始終心存恐懼。對戰爭前景,他既怕全勝,又怕大敗。勝則怕武將兵多,功高而權重;敗則怕欲為臨安布衣而不能。他只想當個安安穩穩的太平皇帝,因此一心求和。
所以,秦檜利用岳飛部下的告密來證明岳飛的跋扈,正好迎合了趙構害怕岳飛立蓋世之功、挾震主之威的心理,加上岳飛又是反對議和最強烈的主戰派,故而下令殺了岳飛。
當然,在殺害岳飛的過程中,秦檜無疑是起了不小的作用,至少沒有他的煽風點火,從中挑撥,岳飛可能也不會死得那么慘。
今天看來,事實上殺害岳飛的元兇并不是秦檜,秦檜只不過是高宗皇帝手下的一個鷹犬罷了。秦檜成了執行趙構意圖和命令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