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可能根本不存在貂蟬這個人。
誤讀:
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譽。四大美女中,最能使英雄豪杰競折腰,并且最為傾國傾城的,當數三國時期的貂蟬了。
歷來出名的美女都會與政治、文化有關,貂蟬也不例外,她是漢末三國紛爭中極其重要的一個人物。貂蟬利用美人計誅殺董卓的故事,在《三國演義》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中有精彩的描寫。
有趣的是,這位家喻戶曉的美女很可能只是一個傳說。也就是說,歷史上可能根本不存在貂蟬這個人。
正解:
貂蟬有名無姓,不知出處,身世更是撲朔迷離。《三國演義》說她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妓;《三國志平話》說她是呂布之妻,姓任,小字貂蟬;戲里說她是呂布的部將秦宜祿的老婆,也有人說她是董卓的婢女;元人說她是掌貂蟬冠(貂蟬冠是東漢武官帽冠,“附蟬為文,貂尾為飾”)的宮女。
另有民間傳說,說她是個孤兒,無名無姓,從小在郊野與大自然為伴,行同乞丐。一日大司徒王允去郊外巡視,偶然發現了頭上長滿癩疤的她,就叫隨從上前問話。隨從嫌她臟丑不愿近前,她就大哭起來,邊哭邊用又臟又破的袖子擦臉,用臟手抓頭皮,結果丑女頓時變天仙。
王司徒覺得此女不同一般,可憐可愛,就收為義女,視如親生,愛如珍寶,貂是山野中的珍獸,蟬在古人看來也是美好的事物,于是為她起名為貂蟬。此外,還有人將貂蟬寫作貂嬋,認為嬋是用來表現美好的意思。
至此不難發現,貂蟬的名字中“蟬”有兩種說法:一為蟬,一為嬋。其中“貂蟬”更被認同。那么,這樣一位連名字都存在異議的美女真的存在嗎?
古籍上雖沒有有關貂蟬的記載,但文學作品中多有描述。學者孟繁仁先生對文學作品作考證后得出結論:貂蟬,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入宮中,執掌朝臣戴的貂蟬冠,從此更名為貂蟬;東漢末年,各地軍閥割據混戰,社會混亂不堪,漢末宮廷風云驟起,貂蟬出宮被司徒王允收為義女。
當時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再加上有個勇冠三軍的義子呂布,他更是目中無人,為非作歹。朝中大臣人心惶惶,一些人心中不免生出反抗的想法,司徒王允就是其中之一。
有天晚飯后,王允到花園里散步,腦子里琢磨如何除掉董卓。不過要除董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先離間他和呂布的關系,否則就是以卵擊石。正在王允百思不得其計的時候,花園的另一邊傳來女子的嘆息聲,順著聲音,他悄悄走了過去,發現府中的歌妓貂蟬正坐在石臺上悶悶不樂。
平日里王允待貂蟬就像女兒一樣,他上前問道:“貂蟬,你有什么傷心事啊,干嗎深夜在這兒唉聲嘆氣的?”
貂蟬一聽王允這么問她,就說出了原委。原來她一直因為王允收養了她而希望能夠報恩。最近她見王允總是愁眉不展,特別是今晚,更是坐立不安,猜想肯定是有什么大事兒,而且還十分棘手,自己又幫不上忙,才唉聲嘆氣的。
接著,她表示,只要王允有用得著她的地方,她一定萬死不辭。貂蟬的一番話,讓王允立刻想到,呂布和董卓都是好色之人,可以利用貂蟬使一個連環美人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里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從此以后,貂蟬周旋于此二人之間,送呂布以秋波,報董卓以嫵媚。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后,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之際,入董府探視貂蟬,并相邀于鳳儀亭相會。貂蟬一見呂布,便假意哭訴被董卓霸占之苦,惹得呂布怒火中燒。此時董卓恰好回府撞見這一幕,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趁機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以上內容多數出自《三國演義》。在以男性為主體的《三國演義》之中,貂蟬無疑是其中少數幾位女子中最為光彩奪目的。正是有了貂蟬,才有了王司徒巧施連環計,才有了呂奉先大鬧鳳儀亭,才有了兇橫無忌權傾一時的董卓于宮門前被戮。
她的出現甚至加速了東漢末年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崛起,從而使已經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得以延續。大文豪金圣嘆評曰:“十八路諸侯不能殺董卓,而一貂蟬足以殺之。”
然而,在演義體小說中,自從呂布白門樓殞命之后,這位膽色俱佳的奇女子便不見了蹤跡。關于她的后事,眾說紛紜,卻莫衷一是,這就不免令人疑竇叢生。
按照《三國演義》以及其他演義的記載,貂蟬涉及王允、呂布、董卓三人,如果真有這個人物,正史中一定會有她的記載。然而,其他三人的事跡均在,卻沒有貂蟬這個人物。
在《三國志》《后漢書?王允傳》中詳細記載了王允、呂布誅除董卓的事。其中提到,漢末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遷漢獻帝于長安。董卓自為太師,非常驕橫。大臣、將士只要說話不小心觸犯了他,就要掉腦袋。更有甚者,“法令苛酷,愛憎淫刑”,冤死者達“千數”,以致百姓在路上都不敢說話,只能用眼神交流。
一些大臣怕保不住自己,都暗暗地打算除掉董卓,這其中就有司徒王允和尚書仆射孫瑞等人。他們常常一起密謀誅卓。當時董卓手下有一個心腹叫呂布,是一個出了名的勇士(并未提到義子關系)。董卓知道人們都恨他,所以叫呂布隨身保護著他。人們懾于呂布的勇猛,不敢對董卓下手。后來,王允利用兩人都是并州人的關系,設法買通了呂布。
《后漢書?呂布傳》《三國志?呂布傳》都記載了這么兩件事。一則是:董卓叫呂布守中閣(內廳),而呂布“私與傅婢情通”。對此,呂布“恐事發覺,益不自安”。唐代顏師古在《漢書》上注稱:傅婢,就是打理主人衣服衽席之事的侍女。這個與呂布私通的傅婢,應是董卓寵幸的侍女,否則呂布不會感到“益不自安”。
另一則是:有一次,呂布稍不如董卓意,董卓拔出手邊的戟就扔了過去,幸虧呂布眼疾手快,把身子一側,躲過飛來的戟。后來呂布向董卓賠了不是,董卓也表示寬恕他,但呂布“由是陰怨卓”。
呂布向王允講述了自己差點被董卓殺了的事,王允覺得時機已到,就把誅殺董卓的密謀告訴呂布,讓他做內應。呂布起初礙于“父子”般的情分猶豫不決,王允啟發他道:“你姓呂,與董卓本來就是不骨肉至親,如今你擔心自己的性命還來不及,還提什么父子之情啊?董卓擲戟之時,想到過父子情嗎?”
呂布覺得有道理,于是答應了王允。隨后,大家經過周密布置,趁董卓朝會之際,呂布終將董卓刺殺。
在《后漢書》和《三國志》中都提到一個傅婢,勉強可以視其為傳說中的貂蟬。但是她跟王允毫不相干,王允不可能利用她實施“美人計”。再說,這個傅婢僅是董卓與呂布決裂的一個心理因素,不是形成誅滅董卓的核心人物。
在《后漢書?董卓傳》中,既沒有貂蟬的身影,也沒有傅婢的影子。書中是這樣說的:當時王允與呂布及仆射士孫瑞密謀誅殺董卓。有人或許知道了此事,于是背著一塊寫著“呂”字的布在街上行走,邊走邊唱:“布乎!”
有人將此事告訴董卓,董卓不知道什么意思。
漢獻帝三年四月,皇帝大病初愈,在未央殿大會群臣。董卓穿著朝服準備乘車進宮,還沒起程,拉車的馬忽然受驚,將董卓摔到泥里。董卓回家更衣,他的妻子覺得不吉利,阻止他進宮,董卓沒有聽妻子的建議,但是卻加強了防衛,呂布等人護衛前后。
王允和孫瑞秘密將此事告訴了皇帝。商量過后,孫瑞帶給呂布討卓的詔書,同時令騎都尉李肅和呂布的十余個心腹勇士穿著衛士服,埋伏于北掖門內。
董卓快到門前時,馬受驚不行,董卓覺得古怪,準備打道回府,后經呂布力勸才繼續前行。董卓進了北掖門后,李肅揮戟便刺,可是因董卓盔甲厚重,只傷了手臂。董卓掉下車來,環顧四周大聲呼叫:“呂布何在?”
呂布答:“有詔討賊臣!”
董卓知道大勢已去,大罵道:“庸狗,怎么敢做這樣的事?”
呂布也不答話,舉矛就刺,周圍的士兵很知趣,一擁而上斬了董卓。
這段記載中很明確地說,董卓被殺,王允是主謀,呂布是具體執行者,但與貂蟬無關。
至此,基本可以認定,貂蟬其人其事純屬虛構。而《后漢書》《三國志》中都提到的傅婢,恐怕就是后世好事者和小說家筆下附會出來的貂蟬之樣本。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貂蟬”一詞倒非羅貫中所創,宋代大詩人陸游《草堂拜少陵遺像》中就有“長安貂蟬多,死去誰復還?”的詩句,不過那個“貂蟬”并非二八佳人,而是喻指達官貴人。
如果說貂蟬此人不存在,為什么民間津津樂道,說是王允設連環美人計,利用貂蟬殺董卓呢?首先是因為民間作品的渲染,如《刺董卓》《貂蟬女》《錦云堂暗定連環計》等雜曲的廣泛流傳,特別是《三國演義》的宣傳,使人們以假為真。
此外,人們相信貂蟬的故事,或許還有以下三個原因:其一,董卓生性淫亂,連公主都不放過,讓此狂暴淫亂的歷史罪人死于女子的石榴裙下,解恨而且合理;其二,呂布此人品行很差,他在歸于董卓帳下之前就有背叛丁原的劣跡,由這樣的人物作為殺董大業的主角,人們不樂意,所以讓他只是充當貂蟬、王允的殺董工具,合情合理;其三,王允為國為民,老謀深算,只有他有資格設計美人計,為此就得為他設計出個美人女兒貂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