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在長平之戰中,并不全是“紙上談兵”,失敗也是現實所逼。
誤讀:
“紙上談兵”出于戰國時趙國名將趙括,這似乎也成了他在歷史中的代名詞。趙括因為長平之戰的慘敗而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之上,他一人背負了趙國衰敗、40余萬將士失去生命的責任。對于這位生前位高權重的將軍,趙國卻無人為之立傳,甚至司馬遷在史記之中也略過了他。
然而,歷史事實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難道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嗎?對趙國在長平之戰中的失利,趙括真的要承擔全部責任嗎?其實,這是對歷史的誤讀。趙括縱然在指揮中犯過一些錯誤,但也不能將全部責任都歸結在他的“紙上談兵”上。
正解:
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馬服君趙奢之子。趙奢因為受到平原君舉薦而得到趙王的重用,主管全國賦稅,后又解瘀與之圍,大敗秦軍。因此,趙奢與藺相如、廉頗成為趙國的三根頂梁之柱,可謂是舉足輕重。
趙括出身名門,自幼就熟讀兵書,對軍事方面也有自己的見解,少年時代即隨父親出戰。
盡管如此,在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爆發之始,趙括也沒有任何實際帶兵打仗的經驗,在軍隊中他更多地扮演了軍師的角色。
公元前260年,秦王命王齡進攻韓國上黨地區,并且順利地占領該地區,但是上黨地區早在兩年前已歸屬于趙國,此次秦進攻上黨,趙孝成王就派名將廉頗出戰,廉頗駐軍長平,與秦軍交戰,采取了自己不擅長的消耗堅守戰略,秦軍不斷吞食趙軍,完全占領了上黨地區,這對趙國都城邯鄲十分不利。
因此,趙國內部出現了混亂,不斷有人提出建議,換下廉頗。最終,趙王聽取樂毅的建議,由趙括取代廉頗對戰秦軍。趙括率領40萬大軍,改守為攻,主動全線出擊,向秦進攻。
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后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于長平。最終,趙括突圍不成,戰死長平,40余萬趙兵盡被坑殺。
值得注意是,趙括雖然有跟隨趙奢出征的經歷,但是從來沒有獨立為將、帶兵打仗的經驗。他雖有謀略,但是卻缺乏實際作戰經驗。在以前大大小小的戰役之中,他都沒有機會得到重用,大多數戰功只是靠“軍師”而得來的。因此,在關鍵的時候,趙括上陣打仗,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并不是很高。
其次,趙軍在經過長久的持久戰之后,早已疲憊不堪。趙國的國力也在逐漸削弱,此外權臣和趙國公室的內斗,導致大量人才被埋沒,這其中也包括趙括O
再次,趙括上任以后,大量修訂軍紀,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這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也是趙括經驗不足的表現。臨陣易帥,這樣的臨陣改革只會帶來更多弊端。
另外,這點是最能直接證明趙括是否是“紙上談兵”的關鍵,即趙拓在戰役之中所采用的戰略戰術。趙括依據戰術決定派晉陽趙軍南下支援沁水西岸的趙軍,控制沁水西岸一帶,再向西進攻秦軍,配合自己的大軍東西夾擊秦軍。
但是,趙括沁水西岸的趙軍并沒有完成自己的任務,未能控制沁水西岸,所以當趙括大軍一路追趕不斷向西撤退的秦軍至沁水河東岸時,不但沒有消滅秦軍,反而使自己陷入了秦軍的包圍圈之中。其實,趙括的部署可謂得當,只是趙皮牢、晉陽二軍未能完成任務,殊為可惜。
趙括在戰爭中的確犯了一些錯誤,錯誤的原因在于其經驗不足。但是深糾其因,也是由于趙國國內權臣舞弊,人才得不到重用有關。趙括在長平之戰中,并不全是“紙上談兵”,失敗也是現實所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