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嘗膽”是對歷史的誤讀。
誤讀:
勾踐是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最終贏家。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諸侯爭霸中,越王勾踐憑借堅強不屈的毅力和忍辱負重的耐力最終獲勝,留下了許多為后人稱道的典故,這其中最為人稱道的當是“臥薪嘗膽”的故事。
一般認為,“臥薪嘗膽”就是躺在草堆上睡覺,品嘗苦膽,以激發自己的斗志。這種解讀就文化意義而言并沒有什么不妥,但就歷史事實本身而言卻是一種誤讀。因為勾踐“臥薪”與今日所謂的“臥薪”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正解:
關于越王勾踐是否真的曾經臥薪嘗膽,至今眾說紛紜。有的說他從來沒有臥薪嘗膽,有的說他“臥薪”而沒有“嘗膽”,那么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
首先從歷史典籍來看,《左傳》和《國語》成書年代較早,并且其中記載的史實也較為可信,因而較具有參考價值。但兩本史籍中無論哪一本,在講述勾踐的生平事跡時,根本沒有記載勾踐臥薪嘗膽的行為。
到了西漢,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有這么一段話:“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司馬遷的話是非常明確的,勾踐確實有“嘗膽”的行為。但“臥薪”呢?司馬遷筆下的“苦身”是不是就是指的“臥薪”呢?司馬遷并沒有給出更為詳細的交代。
東漢時期,袁康、吳平做《越絕書》,趙嘩做《吳越春秋》,這兩本書雖然是專門記錄春秋時期吳越兩國歷史的書,但它們卻只是以先秦歷史為基礎,又加上了小說家的荒誕想象。《越絕書》中“臥薪”、“嘗膽”都未被提及;《吳越春秋》中的《勾踐歸國外傳》,也僅僅提到越王勾踐“懸膽在戶外,出入皆嘗,不絕于口”,而根本沒有提“臥薪”一事。
最先把“臥薪”、“嘗膽”這兩個詞連在一起用的是蘇軾。他在《擬孫權答曹操書》這一帶有游戲色彩的書信中,說孫權曾“臥薪嘗膽”。
但真正把“臥薪嘗膽”用在勾踐身上并使之廣為流傳的是眾多的文學作品。明朝末年,在傳奇劇本《浣紗記》中,梁辰魚對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事情進行了大篇幅的描寫。
清初,吳乘權在《綱鑒易知錄》中寫道:“勾踐叛國,乃勞其凝思,臥薪嘗膽。”后來,明末作家馮夢龍在其刊刻的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多次提到過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正是這些文學作品的描述,讓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家喻戶曉、廣為流傳,但其真實性還需進一步考證。
勾踐“嘗膽”是確有其事的,《史記》和《吳越春秋》等史書都明確提到過。而關于勾踐“臥薪”之說,卻是今人誤解了古人的記載,這里的“臥薪”并不是指躺在柴草上睡覺,而是用蓼草刺激自己的眼睛,使自己不至于犯困睡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臥薪”也是存在的。
事實上,研究勾踐究竟有沒有臥薪嘗膽,史書記載的“臥薪”與我們今天理解的“臥薪”有什么不同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卻是學習勾踐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幫助勾踐戰勝了吳國。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的故事也成為歷代華夏兒女的英雄榜樣,激勵著后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建功立業,為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