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耳朵聾的原因是梅毒。
誤讀:
貝多芬是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但在創作和精力都處于巔峰時期,他卻突然患上了一種奇怪的疾病,導致雙耳逐步失聰,最終什么也聽不見了。
這種奇怪的疾病到底是什么病呢?長期以來,學界對此諱莫如深,甚至故意將其曲解為一種嚴重的斑疹傷寒。這種不客觀的歷史態度使不少讀者對歷史產生了誤讀,讓貝多芬耳聾的真正原因幾乎成了歷史之謎。
正解:
貝多芬8歲開始登臺演出,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1792年,他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包括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轅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
貝多芬的作品受18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之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主義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圣”。
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在他26歲創作和精力都正處于巔峰時期開始耳聾,起初是聽不到高音,到晚年時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多年來,人們無不為這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巨匠的意外而嘆惋,但是,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是,貝多芬的耳聾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種疾病——梅毒,并且這種可怕的疾病纏繞了他終生,令他痛苦不已。
在貝多芬生活的時代,許多人認為貝多芬得過梅毒。1912年,專門研究貝多芬的學者和醫生西奧多?佛利莫寫道:“貝多芬的耳聾僅是癥狀,這疾病本身有另一個名字。”
塞耶也說,貝多芬的疾病許多人都知道,病名則羞于啟齒。一位耳科醫生亞當?普利茲還提到有兩張有貝多芬名字的治療梅毒的水銀藥膏的處方。但是,大家都選擇回避這個問題,或者保持沉默。
這可能由于當時貝多芬崇高的社會地位,為了表示對他的尊敬而不敢造次。諾伊邁爾寫道:“他的不朽作品神圣不可侵犯,今天沒有人敢表示輕蔑的批評。貝多芬的音樂讓我們覺得好像進入圣殿,內心充滿景仰。”
直到20世紀青霉素發明之前的數十年,當時世界對梅毒研究的興趣正高,才有更多的醫療工作者投入了這項研究,貝多芬耳聾之謎才得以揭開。
貝多芬的好友(也是他的醫生)安德烈亞斯?貝托里尼提供的資料表明,年輕時的貝多芬除了有時腸胃痛之外,相當健康。當時他已經在向海頓學藝,同時他卓越的鋼琴即興演奏,在維也納的王公貴族中也享有盛名,包括皇帝的同父異母兄弟魯道夫大公都拜貝多芬為師。
但是,他在維也納的第一年,有一次發燒改變了他的一生。阿洛伊?魏森巴赫也是貝多芬的醫生,他提到1797年另一次發高燒:“他曾經患有嚴重的斑疹傷寒,從此神經系統受傷,甚至可能損及聽覺,對他真是一次大災難。”
對于這次“意外的傷寒”的本質,早在1907年,20世紀初最具影響力的醫生之一、優秀的梅毒研究專家奧斯勒爵士便提出質疑。他認為貝多芬感染傷寒其實是因為梅毒。在記載梅毒的教科書中能夠發現,耳聾通常是在初次發燒第一年之后出現的癥狀。這是第八對腦神經受損所造成的。
耳鳴發作時,老是聽到鈴聲、嗡嗡聲或嘶嘶聲;先是聽不到高音,然后是所有的音域,包括說話的聲音。失去聽覺是漸進的,有時候會減輕,經常是在壓力之下失去聽覺。
以梅毒造成耳聾的跡象為起點,還可以從貝多芬傳記中找出以下蛛絲馬跡。貝多芬開始耳疾的時間恰好是在二十六七歲時,而貝多芬的第一位耳科醫生諾伊邁爾寫道:“貝多芬耳聾最可能的原因,是內耳或迷路的聽覺神經失調。”“一開始幾乎沒有發覺,隨著內耳或是聽覺神經結構的病理變化,不知不覺中失去聽覺。”
拉金說:“貝多芬的耳聾是漸進的,有一陣子還是停頓的。”
貝多芬自己也說:“一開始是聽不見高音。”他在耳內放棉花以抑制低音,造成很大的痛苦。1801年7月1日,貝多芬寫信給卡爾?阿門達說:“告訴你,我最有價值的財產,也就是我的聽覺,已經嚴重損毀了。你跟我在一起的時候,我已經發覺有這個癥狀;但是我什么都沒說,現在已經變得更糟。我們必須等待,看看是否聽力可以恢復……我所說的請你保密,不要告訴任何人。”這些與梅毒引發的耳聾癥狀完全吻合。
這種持續嚴重的耳部疾病,在貝多芬年老時終于演變為完全失聰。1810年,貝多芬狂怒之下跌倒在地,他寫道:“我爬起來之后,發現自己耳聾,醫生說神經已經受損了。”
在貝多芬逝世后對他耳部的解剖報告中顯示,聽覺神經已經萎縮,缺乏正常的一層髓磷脂,而且左邊的聽覺神經比右邊細。耳科醫生肖恩?塞拉斯說:“解剖發現腦干周圍有變化,顯示有局部的腦膜反應,這可能是梅毒引起的腦膜發炎。”
另外,梅毒中期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虹膜和眼瞼內層的黏膜一再發炎。貝多芬為紀念魯道夫大公譜成《莊嚴彌撒曲》,就是在這種狀況下完成的。他寫給申德勒的信上說:“晚上我必須蓋住眼睛,我應該好好照顧雙眼,斯美塔那寫信給我,叫我不應該寫這么多筆記。”
當時,他眼睛的狀況幾乎可確定是虹膜周圍發炎,包括虹膜和結膜(聯結眼瞼和蓋住眼球的細致黏膜)O
但是,梅毒是一種潛伏性很強的疾病,一旦感染就可能會潛伏在很多其他的疾病背后,導致其他許多可怕的疾病癥狀,因此又被稱為“偉大的模仿者”。那么,貝多芬除了耳聾和眼瞼發炎外有沒有其他癥狀呢?
由貝多芬的醫生提供的病歷中,還可以發現這樣的記載:嚴重的腸胃痛、可怕的頭痛、有只手指的指甲受感染必須動手術、下額長膿瘡動手術、風濕病引起肺部嚴重發炎、風濕病痛經常復發、胸部因為痛風引起關節炎、黃疸病、食道和鼻子流血、眼睛痛了五個月必須待在黑暗的房間戴上眼罩,以及心臟衰竭。他經常心律不齊,還將此編寫入鋼琴奏鳴曲《告別》,晚年時臉部抽搐。
這還只是部分癥狀,安東?諾伊邁爾含蓄地寫道:“貝多芬晚年很可能有憂郁癥。”
貝多芬在晚年變得脾氣暴躁,舉止怪異,以至于大家都在傳言:貝多芬可能精神失常了。德國一位作曲家告訴歌德,說貝多芬精神錯亂。夏洛特?布倫斯維克寫道:“昨天獲悉貝多芬已經發瘋。”拉金描繪出貝多芬的晚年情景:“健康一直很糟,情緒低落,精神很緊張,多疑,覺得受迫害,在壓力之下很不穩定,有時候狂躁,易沖動,有攻擊性,要求完美,耳聾,易怒。”
貝多芬曾經將一鍋燉肉倒在侍者身上。梅納德?所羅門總結說:“神經異常的征兆——突然發怒、無法控制情緒狀態、對于金錢越來越著迷、覺得受迫害、無緣無故懷疑,持續到貝多芬過世。這都讓維也納人認為,這位最偉大的作曲家是個極端怪異的瘋子。”而所有這些癥候,又都與梅毒麻痹性癡呆階段的癥狀吻合。
可這樣一位音樂巨匠是如何染上梅毒的呢?確切原因不得而知。一種說法是,貝多芬患有先天性梅毒,而梅毒病癥可能遺傳自他的父親。持這一說法的人,通過研究貝多芬的頭骨,認為他所具有的明顯的鼻梁凹陷和方形頭顱,這些都是先天性梅毒的特征性體征。先天性梅毒患者約有20%?30%會在20?30歲之間發生單側性的聽力缺損,而貝多芬正好是在這個年齡段發生了左側聽力減弱,最后發展到雙側。而其他原因導致的耳聾多半是雙側性的。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源于高危險的性行為。貝多芬終生未婚,但有證據證明貝多芬生前經常上妓院。梅納德?所羅門解讀貝多芬寫給朋友智梅斯卡的信件,其中提到“MorscheFestungen",字面上的意思是“發臭的堡壘”,其實就是指妓院和妓女。
在好幾封信中,他提到“堡壘”都跟性、疾病、危險以及感傷有關。例如:“我不必再警告你,小心不要在附近的堡壘受傷。”“遠離那些發臭的堡壘,那些堡壘的攻擊比那些妥善防護的堡壘更要人命。”“要熱心防衛帝國的堡壘,你也知道,他們早就失去童貞,已經遭受好幾次攻擊。”“我衷心感謝你,親愛的,謝謝你提供堡壘的信息,我想你一定認為我不希望停止到軟而濕的地方。”
這些情況表明,貝多芬并非像有些傳記作者所說的“貝多芬是處男”。但是,貝多芬對于這種行為也充滿了矛盾和自責,“只有肉體的歡愉,沒有靈魂的
交流總是粗鄙的;之后,絲毫沒有高尚的感覺,只有遺憾悔恨。”
他一方面渴望得到更多,渴望有正常的感情,厭惡并防備著這種行徑;但另一方面,縱觀其一生,并沒有出現那個和他靈魂相通的人。因此,在無望中,他只得繼續留戀于“發臭的堡壘”。
不論感染的原因是先天還是后天,梅毒確實給這位大師帶來了一生的痛苦。由于當時醫療條件的落后,雖然在1797年便發現梅毒引發的耳聾跡象,但一直被當成單純的病毒感染,直到1806年才開始由貝托里尼醫生進行醫治。此時,這疾病已經有十年了。盡管他到處訪求名醫,試過許多奇怪的療法卻發現梅毒難以根除。
而在眾多疾病中,失去聽覺最令他沮喪。他不斷嘗試各種方法:格哈德?威林醫生以某種樹皮為他治療,原本還以為這樣可以減輕他的耳鳴,但沒有效果,只是在他的兩臂造成痛苦的水泡。
格拉夫醫生建議磨碎新鮮的辣根,以棉布包起來插入耳朵內也無效。約翰?施密特醫生則建議電療,直接以電流治療他的聽力。
甚至在貝多芬死前七個月,他還滿懷希望地提到有個治療耳聾的新方一把綠色核果仁的外皮泡在微溫的牛奶中,然后滴幾滴入耳內。由于使用水銀作為醫治藥物,同時也造成了一些其他的汞中毒癥狀。
被頑疾纏繞的貝多芬痛苦異常,他的信件充滿悲戚之情,因為身體上受到折磨,每封信都在描述他的失望。1821年11月12H,在寫給弗朗茨?布倫塔諾的信中,他哀嘆說:“高貴的朋友!不要考慮我這個不體面或自私的天才一一過去一年到現在,我都在生病;夏天得了黃疸病,持續到八月底。”他對智梅斯卡吐露秘密說,明年他不會在倫敦,而是在墳墓里。他還說,感謝上帝,他的角色即將演完了。
1827年3月26H,這位飽受折磨的音樂奇才譜下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個音符,卻留給世人一筆最寶貴的財富。今天,當我們傾聽《歡樂頌》時能否想象這是一位梅毒晚期病患者的作品?揭開貝多芬耳聾背后的實情,并非僅僅為了回顧歷史,也是為生命的頑強而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