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撤退成功的關鍵是不列顛人征服海洋的民族精神。
誤讀: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重大失敗的英國軍隊、法國和比利時部分軍隊于敦刻爾克地域向英國實施的戰略撤退。這次大撤退保存了英法兩軍,尤其是英軍的有生實力,為日后徹底擊潰法西斯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史學界一般都認為,這次戰略大撤退是英國戰時內閣首相丘吉爾和英國軍方指揮有方,才取得成功的,希特勒和德軍的失誤則給大撤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實際上,這是對歷史的誤讀。丘吉爾的出色指揮在撤退中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希特勒的失誤也給撤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但撤退成功的主要原因卻是不列顛人征服海洋的民族精神。
正解:
1940年5月的法蘭西,陽光明媚,綠草如茵。西線英法聯軍和德軍相互對峙長達8個月之久,雙方一槍未發,戰爭似乎已成為遙遠的過去。
當時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擁有147個師,300多萬軍隊,兵力與德國實力相當。但法國戰略呆板保守,只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自認為固若金湯的馬其諾防線上,對德國宣而不戰。在德法邊境上,只有小規模的互射,沒有進行大的戰役,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戰爭”。
就在大家均以為“靜默戰爭”將持續下去時,一場閃擊戰的風暴卻驟然降臨。5月10日早晨,134個德國師在3000多輛坦克的引導下,向著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全線猛撲過來,德軍的主攻方向選在了馬其諾防線的北端,曾被視為是坦克無法通過的陡峭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區。
5月21H,德軍直趨英吉利海峽,把近4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狹小地帶,只剩下敦刻爾克這個僅有萬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為海上退路。形勢萬分危急,敦刻爾克港口是個極易受到轟炸機和炮火持續攻擊的目標。如果40萬人從這個港口撤退,在德國炮火的強烈襲擊下,后果不堪設想。
災難來得如此突然,整個法國就像一只被戳破的氣球,陷于驚恐和癱瘓之中。英國遠征軍司令戈特勛爵不想讓麾下的幾十萬精兵強將去為法國人陪葬,乘德軍尚未封閉包圍線的時機,他下令迅速實施丘吉爾戰時內閣制定的代號為“發電機”的撤退行動。
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他們的計劃是力爭撤離三萬人。從這個計劃本身可以看出,英國人對這次撤退能否成功并沒有抱多大希望,所以才“力爭撤離三萬人”,不足被圍英法聯軍的十分之一。
40萬聯軍官兵且戰且退,最后全部聚集到了敦刻爾克海灘。而此時德國軍隊從南、北、東三個方向朝海灘步步緊逼,德軍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6公里,西面的英吉利海峽成為聯軍絕處逢生的唯一希望。就在這時,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的命令。
5月24H,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希特勒的這一命令使德軍坦克部隊的將領們大惑不解,古德里安更是仰天長嘆。敦刻爾克唾手可得,卻被命令停止前進,而德軍空軍卻在進攻。這一命令后來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
實際上,希特勒的這一命令是有他的考慮,而且不能完全歸結為他一人的責任。首先是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后,德軍需要為下一步作戰行動保存裝甲部隊實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可以消滅敦刻爾克的聯軍。敦刻爾克地勢遍地沼澤和低洼,不利裝甲部隊前進,沒有必要讓裝甲部隊遭受損失。
其次,聯軍零碎的反擊雖然效果不大,但是加重了部分德軍高級指揮官對裝甲部隊損耗旳擔心,因為快速突進的裝甲部隊使步兵部隊落后很遠。
5月24S,希特勒走訪了A集團軍群司令部,倫斯德司令部的戰爭日志記載了會面時倫斯德建議在離敦刻爾克不遠的運河一線上的裝甲師應當停止前進,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隊的接應。希特勒同意了這個建議,并且認為裝甲部隊應當保存下來,留待進攻松姆河以南的法國軍隊時使用。同時德國空軍司令戈林保證空軍可以擔當消滅包圍圈中聯軍的任務。
另一個可能也被認為是促成希特勒下達命令的原因,擔心裝甲部隊受困于敦刻爾克外圍的河道縱橫的地帶陷入陣地戰,無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隊的撤退。
此外,也有人認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有助于與英國媾和。包括前線裝甲部隊指揮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應該繼續前進。不過此說和希特勒24日下達的13號指令不符,在13號指令中,希特勒下令B集團軍和空軍配合,盡快消滅包圍圈中的英法比荷軍隊。
這個命令執行的結果是,英法聯軍在當面的德軍B集團軍群的壓迫下向敦刻爾克撤退,而截斷他們退路的A集團軍群距離敦刻爾克更近,卻在敦刻爾克以西的運河地區停止進攻,并沒有集結兵力沿著海岸包抄,這給了英法聯軍一個機會。
英國政府趁機緊急調集了所有能抽調的軍艦和民船,無數業余水手和私人船主也應召而來,他們駕著駁船、貨輪、汽艇、漁船,甚至花花綠綠的游艇,冒著德國飛機、潛艇和大炮的打擊,往返穿梭于海峽之間,將一批批聯軍官兵送回到英國本土。從5月26日到6月4日,短短10天時間,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爾克艦隊把35萬大軍從死亡陷阱中拯救出來,為盟軍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創造了“二戰”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跡。
戰后,主流媒體為了宣揚盟軍和丘吉爾等戰爭領袖的歷史功績,一再夸大戰時內閣在敦刻爾克戰略撤退中的作用,并有意忽略希特勒的錯誤決策給這次行動創造的有利條件。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崇拜英雄、推崇正義的人們有選擇性地相信,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成功主要是丘吉爾和英國軍方的功勞。
實際上,一些冷靜而客觀的歷史學家早就指出:敦刻爾克大撤退之所以取得驚人的成功,主要應歸功于被視為“二戰”初期“德國最大的失誤”的那道“停止前進”的奇怪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