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無敵艦隊覆滅原因是多重因素結合導致。
誤讀:
西班牙和英國于公元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場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這次海戰,西班牙實力強大,戰船威力巨大,且兵力達3萬余人,號稱為“最幸運的無敵艦隊”。而當時英國軍隊規模不大,整個艦隊的作戰人員也只有9000人。兩軍相比,眾寡懸殊,西班牙占據絕對優勢。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處于劣勢的英國海軍卻完全擊潰了西班牙海軍,“無敵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從此以后西班牙急劇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喪失,被英國取而代之。
由于這場海戰太具戲劇性,很難令人信服,許多人都將此作為一個重大課題進行研究。同時,也有人將此渲染成16世紀最大的謎團,以離奇曲折的文字描述來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結果,這些“未解之謎”的編纂(編纂,非編寫)捏造了許多似是而非的理由,從天氣和指揮等單個因素入手來解釋無敵艦隊覆滅的原因,不但自己歪曲了歷史,還誤導了一大批讀者,使其對歷史產生了誤讀。
正解:
公元1588年5月,由大貴族麥地納?西頓尼亞率領的無敵艦隊駛離西班牙,這支船隊包括重型軍艦和其他類型艦船134艘,火炮2430fl,水手和炮手8000人,接舷戰步兵23000人,神職人員和其他各類人員300人,總兵力達3萬余人,實力非同一般。而英國方面能應敵的各種形狀的艦船,大大小小湊在一起雖然約有140艘,其中大部分是海盜的武裝商船,規模不大,整個艦隊作戰人員也只有9000人。眾寡懸殊,戰爭的優勢顯然在西班牙一方。
7月21日至29日(一說7月底至8月初),雙方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一次舉世矚目、激烈壯觀的大海戰。當英國艦隊發現“無敵艦隊”進入英吉利海峽后,立即搶占上風方位,主動出擊。無敵艦隊總司令西頓尼亞則按傳統戰略,命令西班牙艦隊列成半月形迎戰。但西班牙艦隊的陣勢很快被打亂,損失慘重。西頓尼亞無心戀戰,傳令撤出戰斗,向東退駛。
到了晚上,又出乎他的意料,英軍又施展火攻。經過一天的激戰,疲憊的戰士們都正在酣睡之中,誰也沒有想到死神竟會降臨到他們頭上。
西頓尼亞從夢中驚醒,手足無措,慌忙傳令:砍斷錨索,起航避讓。在一片混亂之中,各船競相逃避,他們或是互相撞沉,或被大火燒毀。西頓尼亞原想等火船漂過以后再恢復戰斗序列,誰知由于他錯誤地下達了斷錨的命令,多數軍艦都喪失了兩個主錨,根本無法停船,只好任風吹去。
西頓尼亞眼見大勢已去,不敢再戰,遂率殘艦敗卒,繞道返國。等他們回到西班牙時,強大的“無敵艦隊”只剩下43艘殘破艦船,幾乎是全軍覆沒。當初不可一世的“無敵艦隊”,在敵我如此懸殊的優勢情況下,居然不堪一擊,一戰而負。從此,西班牙的海上霸權地位被英國所取代。
為什么強大的“無敵艦隊”竟然在寡弱對手面前不堪一擊、一戰覆亡呢?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西班牙的強盛只是表面上暫時的虛假繁榮。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加強專治統治,搜刮民財,連年征戰,專橫殘忍,揮霍無度,激起了廣大人民的憤恨,國內危機四伏。這次戰爭根本是不得民心的。
其二,西班牙國王用人不當也是造成失敗的主要原因。“無敵艦隊”裝備完畢后,腓力二世于公元1588年4月25日在里斯本大教堂舉行授旗儀式,任命大貴族西頓尼亞公爵為艦隊總司令,代其率領艦隊遠征。西頓尼亞本是個陸軍將領,并且他根本不懂海戰,對指揮艦隊作戰毫無經驗。這項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和信心指揮這場戰爭。
剛開始,這位西班牙最偉大的士兵試圖婉言謝絕這一任命。他說:“我的身體不適合海上航行,我的經驗告訴我,我會暈船的。”
但是,腓力認為,西頓尼亞除了經驗豐富,還有許多優點:他擁有貴族頭銜,名聲清廉,而且非常虔誠。在腓力的執意要求下,西頓尼亞受命接過“無敵艦隊”的指揮權。試想,這樣的將領指揮海戰,哪有不敗之理?
其三,“無敵艦隊”遇上了天災,而不是人禍。它首先遇到的對手,是非常可怕而又無法戰勝的大西洋的狂風巨浪。這是進軍時選擇帆布不當造成的。在無敵艦隊受到英軍的重創后,幸存的戰艦不敢冒險經英吉利海峽撤回西面,而是經向東的一條航道行駛,打算沿著蘇格蘭海岸進入大西洋。
受損的艦隊抵達蘇格蘭西北岸的拉斯角時,遇到猛烈的大西洋風暴掀起的第一波巨浪。戰艦漏水、損壞,船員饑餓、生病,他們孤立無援地在海上隨風漂泊。許多戰艦撞上了巖石,另一些戰艦進水下沉,消失在浪濤之中。
還有一些戰艦在愛爾蘭海岸外失蹤,數千人淹死。許多好容易登上愛爾蘭海岸的幸存者也被殺死或餓死。許多西班牙水手不止一次地遇到船舶失事。兩艘失事船的船員們擁向第三艘船“古羅納號”,船長載著船上1300人繼續航行,不料船猛撞到巖石上,除10人外全部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