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才子周文賓是虛構的。
誤讀:
提起明代中后期的江南四大才子,絕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和周文賓。因為自古以來,小說、戲曲乃至現在的電視劇都是這么說的。唐伯虎的風流、祝枝山的陰謔、文征明的憨厚、周文賓的俊美,隨著“三笑點秋香”、“王老虎搶親”之類精彩劇目的演繹早已深入人心。
然而,查過史書才發現,原來占戲份很多的周文賓完全是虛構出來的,在歷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歷史上真正的四大才子是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和徐禎卿。
正解:
在小說和戲曲中,周文賓在四大才子中年齡最小,長得最帥“他出身名門,文采飛揚,才思敏捷,少年便中進士。有一年正月十五元宵夜,祝枝山在虎丘搞了場燈謎會,風度翩翩的新科進士周文賓猜謎得第一,獲得第二名的是蘇州大財主王大戶的千金王小姐,那天她女扮男裝,風流倜儻,自稱王老弟。
周、王二人一交談,均為對方的學識才智所傾慕,于是相約在某日到寒山寺換帖結拜金蘭。屆時周文賓準時到了相約地點,發現來的是位絕色佳人,仔細一看,原來就是王老弟,愛慕之情頓生,王小姐也頻送秋波。
周文賓回到家中,告訴父母自己對王小姐的愛慕,請父母去提親。周父經過調查,發現王大戶治財有方,老實本分,兩家也是門當戶對,于是決定促成此事,以成全兒子的心愿。但王大戶脾氣古怪,有許多官宦子弟欲與其女結為秦晉之好,均被謝絕,自己去提親估計也不成。
正在父子對此發愁的時候,唐伯虎給他們出了主意。他說,王小姐有一個哥哥叫王老虎,是個不學無術的浪蕩公子,而且好色,可以在這個人身上做文章。
周文賓遂打扮成少女模樣,款款細步,招搖過市,出現在王老虎必經之地。王老虎是個好色之徒,哪經得住這般挑逗,就約好了幾位紈緒子弟,備了一副花轎,打算強搶。
這天中午,王老虎及隨從驀然發現,這個獵物獨自佇立在北門橋上,裙裾飄飄,宛如天女下凡。王老虎覺得機會難得,于是讓手下人一擁而上,將其綁架到轎中。
“少女”見眾惡少前來,先是驚慌失措,一句話也說不出。后到轎中,鶯啼燕語,自訴是大戶人家出身,愿侍奉王老虎左右,但必須要舉辦婚禮,否則寧死不從。
王老虎聽了,心花怒放,決定把此“女”抬進王府,暫放妹妹房中,晚間邀約親朋好友,舉辦婚宴,拜堂成親。王大戶聽說此事,大為不悅,但又害怕如不舉辦婚禮,兒子會因搶親之罪受到懲處,于是只好同意。
周文賓與蘇州才女王小姐同處一室后就露出了真面目,并且把計劃說與了王小姐。第二天一早,王小姐說男女授受不親,自己無臉見人,鬧著要上吊自盡。王大戶夫婦急忙跑來,左勸右勸都不聽。
此時,綢緞布店、木器行、小百貨等陸續送來嫁妝。家里正在忙亂不堪、尷尬萬分的時候,大才子文征明前來湊熱鬧,假意欲與王大戶做書畫生意。由于文征明與王小姐母親沾點親,王大戶遂把家中丑事談了一二。
文征明聽后哈哈大笑,說不如假戲真做,以錯就錯,將小姐嫁給周文賓,兩家門當戶對,佳人配才子,是上上婚姻c王小姐聽了此話才破涕為笑,王母也無意見,但怕男方不允。
文征明說:“周家父子的工作,包在我身上,你們盡管做好迎親的準備。”
王大戶到了這時也別無良策,只好答應這樁婚事。不一會兒,文征明前來報喜,稱周文賓父母同意即日成婚。這時王老虎也趕回家來,只待晚上拜堂,沒想到標致的“少女”變成了英俊的小生。
當晚,周王兩家在周家舉辦了婚宴,周文賓、王小姐有情人終成眷屬,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
查《明史》及其他正史,明朝中后期,蘇州確有“江南四杰”、“吳中四才子”之說。但是據《明史文苑傳》記載:蘇州四才子是祝允明(枝山)、唐寅(伯虎)、文征明、徐禎卿,而傳說中的周文賓在任何典籍中都查不到。所以,可以斷定是后人把徐禎卿換成了周文賓。
后人為什么要虛構出來一個周文賓來替代徐禎卿呢?據正史記載,徐禎卿字昌谷,又字昌國,常熟梅李鎮人,后遷居吳縣(今蘇州),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徐禎卿天性聰穎,少長文理,人稱“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16歲著《新倩集》便脫穎而出,知名于吳中。然而,他學用苦功,卻屢試不第,讀《離騷》有感,作《嘆嘆集》,表達了不為社會所重視的苦悶情緒。
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徐禎卿聽說軸範入侵,官兵抗戰而敗,又作長詩《榆臺行》,全詩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同年中進士,踏入官場,勤奮敬業,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
在詩歌創作領域,徐禎卿依然一枝獨秀,有著非同一般的天賦和才能,詩作多且優,號稱“文雄”。早期詩尚白居易和劉禹錫,及第后與明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等交游甚密,同為“前七子”,共同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參與文學復古運動。
《明詩綜》在比較徐與李、何、徐詩歌時曰:“李氣雄,何才逸,徐情深”,即徐禎卿詩歌最顯著的風格是情深。誠哉斯言!他長于七言近體,絕句尤精,清詞逸格,情韻雋永,且格調高雅,縱橫馳騁于漢唐之間,不失吳中風流,較其余各家詩作在形式上還具有“熔煉精警”的特點。
徐禎卿的詩論《談藝錄》系扛鼎之舉,頗多精辟警策見解,只論漢魏,不屑六朝,闡述重在復古之論,在明代詩話史乃至整個中國古代詩話史中都是翹楚之作。現代文學大師錢鐘書先生對此如獲至寶,愛不釋手,以致后來直接將自己的著作也命名為“談藝錄”。
從這些表現來看,作為吳中詩人之冠,徐禎卿當之無愧,作為江南的四大才子之一,徐禎卿也名副其實。但為什么偏偏要把他逐出“四才子”之列呢?可能有以下四個原因。
其一,徐禎卿出身清貧,他的婚姻狀況如何,我們無從知道,但是人們主觀地認為,他的婚姻不會那么浪漫風流,相反更可能因貧困而出現家庭危機。
其二,徐禎卿是一位丑男。根據史料記載,徐禎卿生就一雙三角眼,眼神犀利(“雙瞳燭人”),且多眼白。這種長相很可怕,會讓人先入為主地認為此人陰森狡詐。所以當他考取進士時,明孝宗本想將他留在身邊,但召見之后,便因為他的長相放棄了重用的念頭。
就長相而言,要他去演繹風流才子的韻事佳話,顯然不合格。反之,虛構的“周文賓”風流倜儻,出身富家,與唐、祝、文三人的傳說渾然一體。用周文賓取代徐禎卿,可以使四才子更有名氣。
其實,從現有的史料看,徐禎卿雖是丑男卻無劣跡,是個循規蹈矩且頗有建樹的文人。這真是應了“人不可貌相”的古訓。
其三,與其他三位才子終老吳中不同,徐禎卿中進士之后便留京任職。后來,他的文學理念也發生了變化,漸漸“悔其少作”,改而推崇漢魏盛唐,在“前七子”中位列第三,從此躋身主流文人之列,同多少帶有叛逆味道的吳中文人分道揚熊。這大概也是他被逐出“才子”之列的重要原因。
其四,在四才子中,唐、祝、文三人,都是文人兼藝術家,如唐寅、文征明的畫,祝允明的字,都是各領風騷、卓有成就。他們盡管也能詩善文,但均不以此為“主業”,其主要成就應該在藝術領域。唯徐禎卿以詩名世,是個純粹意義上的文學家。就這點而言,徐禎卿與其他三位才子有著較大的差別。這或許也是他最終被逐的另一個原因。
徐禎卿后期信仰道教,研習養生。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卒于京師,年僅33歲,其墓葬于虎丘山西麓萬點橋的郁家浜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