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諸葛走生仲達是歷史誤讀。
誤讀:
傅専《題自書精神?到何事不成橫卷》中有一句詩:“君不聞’死諸葛能走生仲達',千古奇事真堪詫。”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這個典故出自《三國演義》。蜀軍主帥諸葛亮病死軍中,蜀將姜維等遵照諸葛亮遺囑,秘不發喪,緩緩退軍。魏軍主帥司馬懿率軍追擊,見蜀軍帥旗飄揚,孔明羽扇綸巾坐在車里。司馬懿懷疑是孔明用計誘敵,趕緊策馬收兵。
由于《三國演義》這部以擁劉貶曹為主線的小說太過深入人心,作者又在諸葛亮身上加了許多戲碼,很多人都將此視作史實。其實,這不但是對文學作品的誤讀,更是對歷史的誤讀。因為,文學作品不能當成史書來看。
正解:
在三國名臣之中,論起老謀深算來,司馬懿并不比諸葛亮差,甚至要排在第一。司馬懿,字仲達,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西)人。他出身士族家庭,小時候就被名士贊許,以為“非常之器”。曹操請他岀來做官,他一開始不想出來,說自己有病。
后來曹操多次請他,甚至威脅他若再不出來就要殺他,才岀來替曹操辦事。一開始也不顯山露水,鋒芒盡斂。其實卻多智謀,善權變,只是裝呆而已。他裝呆的本領也可以算得第一。一開始,干點文書工作,他也不說什么。后來任太子中庶子,主辦軍屯,才慢慢顯露才華。
曹操死后,司馬懿才越來越顯露岀自己的文韜武略來,是蜀相諸葛亮晚年最頭疼的對手。那時,他已是魏明帝的大將軍。魏明帝青龍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又一次親自率領12萬大軍,北伐曹魏。四月,大軍出斜谷,進到渭河南岸的囲縣境內。
屯軍在渭水以北的司馬懿聽說之后,立即引軍當夜渡過渭水,背水為壘,擋住蜀軍主力。司馬懿對部將說:“諸葛亮如果從武功(今陜西邱縣東渭水以南)出發,依托山陵向我進攻,實在使我擔憂,如果西上五丈原(今陜西眉縣西南),那我們的日子就好過了。我估計諸葛亮一生謹慎,不敢出奇兵,所以多半會進五丈原。”諸葛亮果然進駐五丈原。
魏將都很高興,以為諸葛亮進駐五丈原,威脅不大。但魏將郭淮卻說:“諸葛亮如果跨過渭水,登上北原(今名積石原,在陜西眉縣北渭水北岸,距五丈原25里),與五丈原連成一氣,隔絕隴道,那我們就麻煩了。”
司馬懿一聽言之有理,馬上命郭淮率重兵移駐北原。郭淮連夜占據北原,修造工事,工事還沒修好,蜀軍就來了。郭淮督軍奮力抵抗才打退蜀軍。
幾天以后,蜀軍突然大舉向西移動,郭淮的部下以為蜀軍想攻擊魏軍西側,郭淮卻說:“這是他們聲西擊東之計,目的是讓我們去西邊救應,他們便好占據北原。不要搞錯了。”夜間,蜀軍果然回師北原,因郭淮早有準備,所以沒能得逞。
諸葛亮進軍受阻,只得回頭來攻司馬懿。司馬懿兵多勢眾,糧草無慮,知道對方遠道來攻,糧草是一個大問題,所以不用與他們打,只要與他們拖,拖到最后,對方糧草用完了,就非走不可。以往幾次都是這樣讓諸葛亮無功而返的。這一回少不得還是以不變應萬變。
諸葛亮也知道司馬懿的把戲,但卻又無可奈何。于是就下令在渭水之濱屯田(開荒種田),準備長期與司馬懿抗下去。如果司馬懿出戰,那就最好不過。
司馬懿就是不出戰,相持了4個月,不論諸葛亮如何挑戰,他總是堅守不出。有一次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幗婦人之服”(女人的衣服),意思說司馬懿不敢岀戰,像是婦人,而不像是男人。司馬懿的部將見主帥受辱,十分生氣,紛紛要求出戰,但司馬懿并不生氣,眼看眾將要吵翻天了,便說“好吧,那要請示皇上”,就上表曹睿請求出戰。
曹睿派辛毗來做司馬懿的軍師,節制司馬懿的行動,不許他出戰。蜀護軍姜維得知了這一情況,報告給諸葛亮,諸葛亮說:“這是司馬懿玩的把戲。他本來就沒想和我們作戰,他之所以請戰,不過是在將士們面前裝裝樣子罷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一點他又不是不知道。如果他有把握打勝我們,還用得著不遠千里去請戰嗎?他以為我們長途深入至此,糧運困難,利在速戰速決,所以按兵不動要想拖疲我們,然后乘我們糧盡退兵之際發動攻擊。因此,即使辛毗是來叫他岀戰,他也絕不會出戰。辛毗來叫他不要出戰,他就可以鎮服那些請戰的將領了。”
諸葛亮是司馬懿的老對手,真是相互了解,誰也騙不了誰。僅憑這一點,司馬懿和諸葛亮齊名當世,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不久,諸葛亮又派人向司馬懿求戰,司馬懿東扯西拉,總不說打仗的事,只問諸葛亮每天干些什么、吃多少飯、睡多少覺,使者如實說了。司馬懿說:“諸葛亮吃飯這么少,事情又這么多,還能活得長嗎?”
果然不久,諸葛亮就在五丈原病逝了,蜀軍只得退軍。司馬懿知道蜀軍退軍,就估計是諸葛亮死了,忙領軍去追擊,但終因遲了一步,再加上蜀軍用計,沒能追上。后世小說家將這一段說成是“死諸葛能走活仲達”,這并不是事實。
據《漢晉春秋》記載,蜀軍確實在諸葛亮死后退了魏軍,但并不是諸葛亮的遺計。《漢晉春秋》上說: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即司馬懿),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于是儀結陣而去,入谷然后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說是諺語,其實更接近冷笑話)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在五丈原戰役中,最后的勝利者其實是司馬懿。他不僅拖疲了蜀兵,而且也拖死了諸葛亮,防御守邊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司馬懿忍辱負重,老謀深算,什么也不能使他激怒而出戰。除了勝敗利害關系以外,別的事一概可以忍、可以不理,這種冷靜的態度和能忍辱的精神是很了不起的。作為軍隊統帥,能領兵把握戰機、克敵制勝當然不容易。而有的時候,堅守不出、忍辱不戰也是可貴的,甚至更難做到。
司馬懿做到了這一點。他最會假癡裝呆,后來曹爽當權,對司馬懿產生了疑忌之心,就派人到他家去探訪虛實。司馬懿知道了,便裝著老糊涂的樣子,話說不清,又聽不清別人的話,盡亂打岔,又將稀飯潑得一身都是,終于使曹爽以為他已經完全不中用了,便放松了對他的警惕。但不久之后,司馬懿就突然襲擊,殺了曹爽,掌握了朝政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