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的故事半真半假。
誤讀:
楊家將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自宋元以來,經過戲曲藝術和說唱藝術的傳播,老令公楊業、余太君、七郎八虎(特別是楊六郎楊延昭)、楊宗保、穆桂英、楊文廣、八姐、九妹,包括燒火丫頭楊排風,都成了歷史英雄。
特別是在戲曲舞臺上,這傳奇的一家人都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有著崇高的英雄氣概。“金沙灘”一戰,楊氏兄弟死傷殆盡,接著又是令公碰碑、七郎被害,五郎出家,四郎、八郎失蹤。僅剩的六郎依然在為國征戰。六郎死后,他的子孫楊宗保和楊文廣,仍然是保衛國家的中流砥柱。楊家不僅男性上戰場,女性也是當仁不讓。穆桂英掛帥,百歲高齡的余太君掛帥,讓多少中華兒女熱血沸騰。
然而,從史實角度來看,楊家將的故事只是戲曲小說對楊業血戰陳家谷,最后忠勇殉國的悲劇性歷史事件的藝術化演繹。歷史上真正的楊業死后,只有他的兒子延昭、孫子文廣曾是宋朝守邊的名將。民間之所以演繹出“楊家將”這一反抗外族侵略的英雄群像,源于宋元以來深受外族侵擾的北方人民對這位英雄的紀念和向往。
正解:
楊家將的故事是敘述北宋名將楊業(又名楊繼業)及其子孫們抗擊北方遼和西夏統治者侵擾中原而進行的英勇斗爭事跡。這些故事在民間已廣泛流傳800多年。
楊家將的英雄故事,在北宋中葉就已在民間流傳。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就曾稱贊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兒野豎,皆能道之”。
到宋末元初之際,民間藝人就將楊家將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臺。現在保留下來的劇目還有好幾個,故事情節也比傳說完整、生動。到了明朝,民間文學家始把楊家將的故事改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以小說的形式在民間傳播。
小說是根據傳說和戲曲改寫的,但有一個再創作的過程,使楊家將的故事更為完整,不僅有楊業和他的兒子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六郎、七郎的英雄事跡,又出現了楊家將的第三代人物楊文廣等。此外,又塑造了從余太君到穆桂英等楊門女將,包括楊氏十二寡婦和八姐九妹等女英雄。
小說的出現,又為戲曲提供了素材。明清兩代,戲壇上以楊家將故事為題材的劇目越來越多,單據清朝的《昭代簫韶》記載,關于楊家將的戲就有360出之多。
楊家將的故事,如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等,都有一定的歷史事實作依據。楊業是楊家將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犧牲最為壯烈。
根說,北宋初期,遼兵來犯,朝廷立擂求帥。太師潘仁美之子潘豹想掛帥,于是擺臺逞兇,打死多人,后被楊七郎劈死,楊家奪得帥印。不久老令公楊繼業掛帥出征,潘仁美公報私仇,沒有按原定計劃接應,害死楊七郎,老令公被困兩狼山,最后碰碑而死。
其他楊家兄弟個個血染沙場,大郎、二郎、三郎三英捐軀,四郎、五郎或出家或流落異邦,只有六郎回到家中。楊繼業的夫人余太君上書皇帝,斥責潘仁美按兵不動;加上八賢王等人的幫助,潘仁美最終被貶官。民間傳說中,楊繼業有七子和八姐九妹,楊業死后,宋帝勉慰其家,贈太君龍頭拐杖,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
以上傳說有部分事實,但不盡然。歷史上真正的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今陜西神木北)人,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麟州,自稱剌史,先后歸附過后漢、后周。約在楊信歸附后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河東節度使劉崇,他派少年楊重貴前去太原。后來,楊信投靠后周,楊重貴則留在了太原。楊信死后,楊業的弟弟楊崇勛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后楊崇勛又歸附了后周。
雖然楊家這樣反復歸順,但是在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并沒有受到什么影響。劉崇很看重年少英武的楊重貴,他認楊重貴為養孫,改其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因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于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稱其“無敵”。
劉繼業在北漢時期的主要對手是遼國,有《遼史》為證。《遼史》中記載,劉繼業歸順北宋后,與遼軍對陣,遼將耶律斜軫責問已改名為楊業的劉繼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見?”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北漢一直臣事遼國,楊業怎么會與遼國交戰呢?原因是,當時處于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必然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根據耶律斜軫的話可以看出,劉繼業與遼軍對陣三十余年未處下風,雖然規模不大(只是“角逐”),但足以擔當“無敵”的稱號。這樣的經歷也讓劉繼業積累了豐富的邊防經驗。
北漢滅亡以后,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御使。《續資治通鑒》中記載,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后還在堅持戰斗。后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
劉繼業歸宋以后,恢復本姓“楊”,單名業。因為對防御遼國有豐富經驗,被朝廷委任掌管代州(山西代縣)和三交(太原北)一帶的駐防事宜。任職第二年,楊業即破遼兵于雁門(今山西)。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軍大舉北伐攻遼,楊業、潘美率西路軍攻克云(今山西大同)、朔(今朔縣)、寰(今朔縣東北)、應(今應縣),東路軍曹彬克涿州。遼國蕭太后南下應援。不久,宋朝的東路軍在河北戰敗,楊業奉命護送四州百姓撤退,途中與遼國大軍相遇。
主帥潘美與監軍王佚迫令楊業岀戰,楊業自知不敵,無奈之下仍舊孤軍力戰,終被陷于陳家谷口(今山西朔縣南),重傷被俘,絕食而亡,年約60歲。楊業的事跡當時即被人傳述,后逐漸演為“楊家將”故事。
傳統戲曲中,楊老令公與妻子余老太君一共生有七個兒子。還有戲曲中說楊繼業有八個兒子,號稱“七狼八虎”。《宋史?楊業傳》記載楊業共有七子,而南宋李卷所著的《續資治通鑒長編》中則說楊業僅五子。至于南宋王朝的《東都事略》中,則只提到楊延昭一個兒子。從諸種史料看來,到底楊業有幾個孩子至今還是個謎團。
《宋史》記載的七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其中楊延玉隨其父征戰,于陳家谷口一戰殉國,其余六子,后皆善終。延朗為崇儀副使,延浦、延訓并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并為殿直(官名)。可見,他們并無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說。
楊業的四子是頗受后人爭議的人物。楊四郎在正史中名為楊延環,而在民間戲曲中叫作楊延輝。元曲中曾說楊四郎在兩狼山戰役后就不知所終,明代《楊家府演義》則稱楊四郎在戰斗中并未失蹤,而是被遼兵捉住。
蕭太后喜愛四郎的一身好武功,又見四郎生得一表人才,于是將瓊娥公主許配給他,這樣楊四郎就做了契丹人的駙馬。在后人的眼中他是一個屈膝乞降、叛君忘父的叛徒。《宋史?楊業傳》中卻記載,楊業戰歿后,楊四郎被朝廷封為殿直官,并未有變節行為。所以,四郎到底結局如何,不得而知。
此外,楊八郎也是個頗為神秘的人物,忽隱忽現。
在“楊家將”傳說的男性主角中,除了老令公楊繼業,最著名的就是楊六郎和楊宗保這父子二人了。然而,這兩個人物也非歷史之本貌。
根據正史記載,楊六郎是楊業的兒子楊延郎(后改名為楊延昭),但他卻并非楊業的第六個兒子,而是長子,只是被稱為六郎。傳說中楊六郎還是地位顯赫的郡馬爺,但從正史中楊六郎的生活軌跡看,他長年鎮守邊關,在京城沒有什么根基,更沒在京城生活過或任過職,不太可能是柴家的郡馬。
根據史料記載,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游戲,楊業看了以后說:“此兒類我。”以后出征都會帶他同行。楊業陣亡以后,楊延昭繼續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遼國南下進犯。當時楊延昭正在遂城,由于遂城小,又沒有做好防守的準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攻,城中人心惶惶。
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武器,配合宋軍,全力固守。當時正值隆冬,楊延昭命人擔水澆在城墻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城墻光滑難登,遼軍的猛烈攻勢無法繼續,只好撤退,宋軍繳獲了遼軍遺棄的軍資器械。楊延昭出奇計保全了遂城,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因功被授予莫州刺史。
遭州之役時,楊延昭反對議和,他的主張和當時的丞相寇準的主張不謀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對此做出反應。楊延昭就自己率領人馬進入遼國境內,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以后澧淵定盟,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最終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后來,楊延昭卒于任上,終年57歲。宋真宗聽到這個消息后極為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為他落淚。
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余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稱他為楊六郎。那么,遼人為什么稱他為楊六郎呢?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因為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于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后人或許就是根據“楊六郎”這個稱呼,將楊延昭演義為楊業的第六子。
按照小說的譜系,楊六郎之子為楊宗保,其孫為楊文廣,然而根據《宋史》記載,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叫楊文廣,楊宗保這個人物不存在。
楊文廣起初因為討伐逆賊張海有功,被授予殿直。后來與安撫陜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名將狄青南征廣西時,楊文廣隨軍從征,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后來,宋英宗認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后,而且還有功勞,于是提拔他為成州(今甘肅成縣一帶)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御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御作戰。
當時,名將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前往離秦州(今甘肅天水市)西北修筑簞篥城。由于先前宋軍修建城堡,西夏人都會出兵破毀。于是楊文廣采取聲東擊西之計,揚言要到某地修建噴珠城,引西夏軍隊前去破壞。然后率軍迅速趕往隼篥,連夜構筑好了防御工事,做好了戰斗準備。
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至,看到宋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勢,做好了準備,只能無奈地撤退。臨走前遺書說將奏請以數萬騎兵再來破壞。楊文廣立即派兵遣將出擊追殺,斬獲甚眾。有人問他為什么要追擊敵人,楊文廣說:“這是先聲奪人,可滅了敵人的氣焰。再說,此處是必爭之地,若讓西夏人知道了并奪了去,就很難再奪回來了。”經此一擊,西夏人果然不敢再來搗亂。
當年九月,甘谷、隼篥等城堡修成。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并任命他為知涇州(今甘肅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后來,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的回音,楊文廣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楊家男將已然半真半假,撲朔迷離,那么楊門女將又如何呢?答案依然是撲朔迷離。正史中,楊家將中沒有余太君,也沒有穆桂英,但在一些史籍中卻又能找到蛛絲馬跡。
先來說說正史。有人會說,中國古代向有男尊女卑的傳統,所以正史中沒有記載楊門女將。然而,此說的漏洞是,正史中有其他女將女帥的記載。比如,王莽時期,山東瑯珊就出了個奇女子——呂母,此女后來成為統領一方的女將軍(見《后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呂母以后,有名的女將還有隋末唐初時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平陽公主。李淵起兵反隋時,平陽公主和丈夫柴紹一起為李家招兵買馬,“勒兵七萬,威震關中”。李淵渡過黃河以后,平陽公主領精兵一萬與李世民會師渭北,并開設幕府,儼然行軍主帥,她的部隊也號稱“娘子軍”。
以上這些巾幗英雄都是見諸信史的,但是,在民間人人皆知的“楊門女將”在正史中卻連影子都沒有。倘若楊門女將確曾有過的話,正史不可能不記。退一步,即使《宋史》不記,專收義婦節婦事跡的《烈女傳》也應該有記載。可見,楊門女將是否存在值得懷疑。
假如楊門女將只在小說中出現,那么,我們可以肯定她們是藝術虛構的,然而,在一些歷史資料中卻又能隱約看到她們的影子。先來說說余老太君,戲曲傳說中,余太君原名余賽花,是楊業之妻,楊府的老祖宗。楊六郎、楊宗保相繼去世后,楊家將中,除楊文廣外都是清一色的巾幗英雄。那時,國家多難,邊境吃緊,楊文廣領兵出征西夏被重兵圍困。朝中無將,余太君以百歲高齡,率12名寡婦征討西夏,將西夏擊敗,救出文廣,其舉讓人敬佩。
有學者考證后認為,歷史上確有余太君其人。清代光緒《保德州志》載:
“楊繼業……事北漢為建雄軍節度使,娶折德康女。”折德康是后漢隱帝時期的府州團練使,這個“折德歳女”據稱就是余賽花,封號太君。“余”是“折”的訛傳。
《保德州志》還說,折家屢世居住在陜西府谷,從折氏曾祖以來,世襲軍職,多次參加抗遼戰爭,而楊家也是世居此地,代代習武,兩家正所謂是門當戶對。余太君自幼受其父兄的影響,酷愛研習兵法,頗通將略,曾協助父兄練兵把關。折楊兩家結親后,余太君隨夫楊繼業侍北漢。夫君邊關打仗,她在楊府內組織男女仆人丫鬟習武,仆人的武技和忠勇之氣不亞于邊關的士兵。
此外,在山西代縣楊忠武祠保存的《楊氏族譜》中也提到了余太君。既然余太君確有其人,且如此出名,為何正史中沒有為其立傳呢?有人認為,對于楊門這樣的習武家庭而言,女人能夠助夫上陣、訓練兵丁是平常的事,所以沒有為余太君立傳也不足為奇。這個說法有些牽強。鑒于余太君的事跡多見于清代的資料,所以余太君這個人物是否真的存在,依然真假難辨。
穆桂英是楊門女將中另一個受人矚目的女將。戲曲中稱她是楊宗保的妻子,她的亮相非常精彩。話說楊業死后,楊六郎掛帥抗遼,屢立戰功。后被內奸王強陷害,好友任堂惠代他而死,楊六郎則化名去北國販牛,大擺牡牛陣。大敗遼兵后,他才恢復真名楊延昭,井第二次掛帥征遼。當時遼賓擺下天門陣,六郎無法攻破,有高人指點說,唯有尋來降龍木才能破陣。這降龍木長在山大王穆柯寨內,寨主便是18歲的女將穆桂英。
楊延昭派部將孟良、焦贊前去借木,不想二人卻變成偷木,被穆桂英打得落荒而逃。路上二人碰到元帥17歲的兒子楊宗保,兩人用激將法讓楊宗保陪他們去會穆桂英,結果三人都被生擒。穆桂英對楊宗保很是傾慕,她說自己是忠良之后,愿獻降龍木,并隨軍攻天門陣,但要楊宗保娶她為妻。
楊宗保起初不同意,后被穆桂英一番言語所感動,答應結親。第二天清晨,楊六郎見兒子三人未歸,親自來攻打山寨,結果被穆桂英生擒。幸虧孟良聽到動靜,才解除誤會。楊六郎羞愧而歸,楊宗保等人尷尬不已。
等楊宗保三人回到宋營,楊六郎準備處置兒子,正欲行刑時,穆桂英闖營,以獻龍木、殺遼將、幫破天門陣為條件保楊宗保人頭。幾經周折,楊六郎終于認識到穆桂英的本領,不但答應了兒子的婚事,還保舉她當攻打天門陣的大帥。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穆桂英帶領眾人終于破了遼人的108陣。
以后,穆桂英又曾多次領兵掛帥,充當大將,頻頻扭轉戰局。然而這個威風凜凜的穆桂英元帥在正史中卻未有記載,加上楊宗保這個人物在歷史上壓根就不存在,所以不少人認為穆桂英也不存在。也有人說穆桂英這個人雖然是虛構的,卻可以從楊氏的眷屬中找到原型。
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有位堂兄叫楊琪,此人曾娶慕容氏為妻。慕容氏是當時鮮卑大族,也是世代習武。所以,這位慕容氏或許是穆桂英的原型,“穆”也許是“慕容”氏的轉音。而“桂英”是民間通俗的名字,戲曲小說本就允許改編,于是就有了以慕容氏為原型的穆桂英。
當然,以上終歸是猜測,尚沒有真憑實據。總之,經過漫長的發展,原本只有三代的楊家將被鋪寫成了五代;原本只是男兒的鐵血沙場,又融入了余太君、穆桂英等生動如花的女英雄。
那么,這個半真半假的英雄世家為何能夠走紅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具有光榮的斗爭傳統。人民總是懷念、尊敬歷史上抗敵愛國的英雄人物。楊家將故事深入人心,他們的形象越來越高大,故事情節越來越動人,這同宋、元、明、清各代都存在著反對民族壓迫的斗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