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v id="ekwzd"></div>
      <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em id="ekwzd"><ol id="ekwzd"></ol></em>

              1.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div id="ekwzd"></div>
                1. <em id="ekwzd"></em>
                2. <em id="ekwzd"><label id="ekwzd"><form id="ekwzd"></form></label></em>
                3. 歷史上真實的阿斗-扶不起的阿斗

                  歷史上真實的阿斗并非扶不起。

                  誤讀:

                  提到蜀漢后主劉禪,人們的第一印象大多是“扶不起的阿斗”(后主劉禪乳名阿斗),并由此聯想到阿斗“樂不思蜀”的典故。

                  “扶不起的阿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阿斗為人不思進取,只會整天玩樂,即使有諸葛亮這樣的名臣輔助和教導也無濟于事,最終導致江山落入他人手中。今天,人們便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一些始終無法扶持成才的人。

                  歷史上真實的后主劉禪真的如此無能,真的扶不起來嗎?其實,“扶不起的阿斗”是在特殊歷史時期對歷史的誤讀。然后這種說法卻流傳了下來,人們代代相襲,始終沒有改變。

                  正解: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于白帝城。臨終前,劉備對丞相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口中的嗣子就是劉禪,即阿斗。他的意思很明確,是讓諸葛亮輔佐劉禪,如果劉禪不堪大任,他便可以取而代之。諸葛亮不是奸臣,肯定不能“自取”,那劉備為什么要說這樣的話?因為諸葛亮的勢力太大了,劉備認為自己死后,自己的兒子不一定能駕馭得了他,因此以退為進。

                  諸葛亮立劉禪為帝,改元建興,而劉禪是劉備三個兒子中最年幼的一個,登基時僅16歲。《魏略》中載魏明帝的布告說:“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即劉禪)兄弟守空城而已。”

                  雖然魏明帝此舉有“挑撥離間”之嫌,但諸葛亮在蜀國的勢力由此可見一斑。從政治經驗到力量對比劉禪都處于非常不利的境地,但劉禪卻很好地處理了這一矛盾。他把軍政大權都給了諸葛亮,“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

                  2020120314241966

                  實際上,這是對劉禪最為有利的選擇。試問如果劉禪和諸葛亮爭權的結果會是怎樣?肯定劉禪會輸。既然爭不過,就讓你先替我掌管著,因此才有了“政由葛氏,祭由寡人”之說。劉禪這樣做,實際上是把諸葛亮先放到“忠臣賢相”的位置上,劉禪把“好名”都給了諸葛亮,那諸葛亮也就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了。這樣,劉禪保住了自己的位置,不會因一個政見不合讓諸葛亮有“自取”的機會。

                  劉禪繼位第二年便推行“務農殖谷,閉關息民”,第三年遣諸葛亮“南征四群,四群皆平”。《諸葛亮集》記載了初次北伐時蜀國的景象,“吳王孫權同恤災患,潛軍合謀,捋角其后。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詣受節度”。

                  不能不說,這里面大多都是諸葛亮的功勞。但諸葛亮死后呢?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后主親政,又坐了30年的皇帝,是三國(魏、蜀、吳)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作為三國中最弱的一方,“扶不起的阿斗”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怎么能說扶不起來呢?

                  事實上,在紛亂復雜的三國,看似愚笨的劉禪雖不是個聰明有為的君主,但也不是一個完全懦弱無能的人。他有著自己的生存智慧,那一頂“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實在應該給他摘掉。

                  《三國志》記載,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么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諸葛亮對射君稱贊劉禪的智慧,射君又將這贊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諸葛亮不是阿諛奉承之人,劉備也頗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見劉禪非魯鈍之人。

                  為了讓劉禪見多識廣,掌握治國本領,劉備讓其多學《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又令其拜伊籍為師學習《左傳》。不僅如此,還令其學武。《晉書?李密傳》中記載,李密甚至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

                  不僅如此,在北伐的問題上,劉禪的頭腦也非常清楚,諸葛亮急于北伐的時候,他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盡管諸葛亮置劉禪的規勸與不顧,但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

                  諸葛亮死后,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的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捲角,以乘其釁”。

                  夏侯霸因司馬氏篡位怕受曹爽牽連逃于蜀漢,其父夏侯淵乃被黃忠斬于定軍山。劉禪在接見夏侯霸之時說:“卿父自遇害于行間,非我先人手刃也。”

                  輕描淡寫,寥寥數語,冰釋前嫌。又指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說:“此夏侯氏之甥也。”

                  夏侯淵的堂妹乃張飛之妻,張飛之女乃劉禪之妻,故有此說。然后又對夏侯霸厚加賞賜,封官爵。一套懷柔拉攏的手段使得十分嫻熟。

                  在處理君臣關系時,劉禪也把握得很有分寸。《襄陽記》記載,諸葛亮初亡,許多人要求為其立廟,朝議以禮秩為由不聽,百姓便私下舉行祭祀。一些人再次建議為諸葛亮立廟,后主不從。

                  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曰:“自漢興以來,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王室之不壞,實斯人是賴,而蒸嘗止于私門,廟像闕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則瀆而無典,建之京師,又翼宗廟,此圣懷所以惟疑也。臣愚以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陽,使所親屬以時賜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廟。斷其私祀,以崇正禮。”

                  在這種情況下,劉禪也沒有固執己見。青年帝王劉禪能從長遠著眼,如此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也可謂亙古少有。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他說:“后主之賢,于是乎不可及。”

                  不過,再厲害的人也無法扭轉歷史趨勢,蜀漢滅亡是早晚的事情。諸葛亮在《后出師表》中就說:“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2020120314272878

                  這段話的言下之意是說,我諸葛亮打不過賊人(魏國),但不打的話,蜀漢也會滅亡。與其坐著等死,不如死馬當活馬醫,去試試。

                  公元263年,蜀漢的大限到了。這一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魏將鄧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后主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沒想到卻戰死在綿竹。這道防御被破后,魏軍直指成都,而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還在劍閣駐守。

                  劉禪連忙召開大臣們開會商議,意見無非兩條:降或者逃。光祿大夫譙周力主降魏,劉禪采納降魏的建議,反縛自己雙手,出城投降鄧艾,并根據鄧艾的命令,下令蜀軍全部投降。

                  劉禪被俘虜到洛陽后,司馬昭為了籠絡人心,穩住對蜀漢地區的統治,用魏元帝的名義,封他為安樂公,還把他的子孫和原來蜀漢的大臣50多人封了侯。有一次,司馬昭大擺酒宴,請劉禪和原來蜀漢的大臣參加。宴會中間,還特地叫了一班歌女演出蜀地的歌舞。一些蜀漢的大臣看了這些歌舞,想起了亡國的痛苦,傷心得掉下了眼淚。只有劉禪看得喜笑顏開,就像在他自己的宮里一樣。

                  過了幾天,司馬昭在接見劉禪的時候,問劉禪說:“您還想念蜀地嗎?”

                  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這兒挺快活,我不想念蜀地了。”

                  一直陪伴劉禪的大臣卻正在旁邊聽了,都覺得太不像話。但司馬昭認為自己看清了劉禪是個不求上進的人,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就沒有想殺害他。劉禪也因此在人們的心目中成了庸主的典型。

                  對于劉禪“樂不思蜀”的故事,《三國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話說:“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教之,淺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

                  同樣是投降后宣布退位的皇帝,劉禪得以做了八年的安樂公后壽終正寢,東吳的孫皓則被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賜毒酒給殺了,其中道理大概在此吧。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劉禪并非“扶不起的阿斗”。蜀漢的滅亡是歷史必然,與劉禪的關系不大。

                  (0)
                  上一篇 2020年12月3日 22:27
                  下一篇 2020年12月3日 22:35

                  相關推薦

                  • 項羽燒阿房宮是對是錯-錯

                    項羽沒燒阿房宮。 誤讀: 傳說,楚霸王項羽入關推翻秦朝暴政,聽說愛妾虞姬被擒,一時惱怒,竟一把火燒掉阿房宮,大火燒了整整...

                    2020年12月4日
                  • 羅斯福為何會患上小兒麻痹癥

                    掉入海中著涼,第二天撲滅大火后游泳跑步,在冰冷刺骨的海水里洗了一會兒澡,最后又穿著濕游泳衣坐下來看了半小時的信。最后確診...

                    2020年12月6日
                  • 忽必烈行漢法

                    元朝這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在吸收漢族先進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誤讀: 提到元朝,大家印象最深的恐怕是森嚴的等級制度。...

                    2020年12月6日
                  • 華盛頓總統

                    華盛頓拒絕三連任。 誤讀: 喬治?華盛頓是美國獨立戰爭的領導者、美國第一位總統,被美國人民尊稱為“國父”。他在出任兩屆總...

                    2020年12月4日
                  • 歷史上真的有貂蟬這個人嗎

                    歷史上可能根本不存在貂蟬這個人。 誤讀: 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

                    2020年12月6日
                  • 周公是誰?-他或許曾經登上王位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 誤解: 周公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正史記載,周公曾兩次幫助周武王東伐紂王,開創了周王朝...

                    2020年12月2日
                  返回頂部

                  1. <div id="ekwzd"></div>
                    <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em id="ekwzd"><ol id="ekwzd"></ol></em>

                            1.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div id="ekwzd"></div>
                              1. <em id="ekwzd"></em>
                              2. <em id="ekwzd"><label id="ekwzd"><form id="ekwzd"></form></label></em>
                              3. 欧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