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諸葛亮的確被神化了。
誤讀:
諸葛亮在許多國人的心目中簡直就是道德與智慧的完美結合體。其實,這是對歷史的誤讀。產生這種誤讀的主要原因是那部流傳甚廣,在民間影響巨大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對歷史人物改變最多的就是諸葛亮,而且到了神化的地步,甚至是天下謀士無出其右。但小說終歸是文學作品,不能當成史書來讀。
正解:
唐代大詩人杜甫游覽了成都諸葛亮祠后,寫下“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名句。他說的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治蜀的故事。
諸葛亮,字孔明,生于公元181年,瑯珊陽都(今山東臨沂)人,少年失去父母,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中,只好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避難。不久,叔父也去世了,諸葛亮就到襄陽城西的隆中定居下來。
在這期間,諸葛亮讀了大量書籍,經常和他的好朋友徐庶、崔州平等一起縱談今古,品評時事。他常常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軍事家樂毅自比,是一個很有抱負的青年。
就在諸葛亮隱居隆中期間,漢末以來的軍閥混戰,已經初見分曉。曹操消滅了袁紹,基本上統一北方,勢力最大;孫權繼承父兄的基業,在江東的統治也趨于穩定。此外,還有割據荊州(今湖南、湖北)的劉表,割據益州的劉璋和活動于荊州一帶的劉備。
劉備,字玄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是漢朝皇帝的遠房宗室(漢景帝兒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他在參加鎮壓黃巾農民起義軍的活動中,形成了一個不大的政治軍事集團。在軍閥混戰中,四處奔波,經常寄人籬下,始終沒能取得一塊立足之地。公元200年,官渡之戰后,一度依附袁紹的劉備,在北方更站不住腳,在曹操的逼迫下,逃到荊州,依附劉表。
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劉備到荊州后,開始“禮賢下士”,訪尋人才。當時襄陽的封建名士司馬徽告訴劉備說:此處有臥龍、鳳雛。臥龍是諸葛亮,鳳雛就是龐統。
后來,諸葛亮的好友徐庶投靠劉備,受到劉備的器重。他也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他很有才識。因此,劉備非常渴望見到諸葛亮,并讓徐庶把他找來。徐庶說:“這個人你必須親自去請,否則他是不會出來的。”
于是,劉備便帶著關羽、張飛二將,親自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一連兩次,諸葛亮都避而不見。第三次,諸葛亮看到劉備確實是真心實意相請,才出來會見。這就是“三顧茅廬”的故事。
在這次會晤中,劉備向諸葛亮請教統一天下的策略。諸葛亮根據自己多年的觀察和判斷,對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進行了分析。他說:自從董卓作亂、群雄割據以來,曹操已經打敗袁紹,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確實不可和他爭鋒;孫權占有江東,已經過了三代,地勢險要而百姓歸附,賢能的人為他所用,這是可以引為援助而不可以謀取的。
現在剩下荊州,北邊有漢水、沔水為屏障,南邊有近海之利,東邊連接吳會(今江蘇、浙江一帶)、西邊通著巴蜀(巴郡和蜀郡,在今四川境內),此用武之地。再有益州,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國。這兩個地方的統治者都是愚昧懦弱的人,是可以取而代之的。
接著,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奪取天下的大計,即奪荊州、取益州,作為立足之地;對外聯合孫權,共抗曹操;對內搞好政治,與西南各少數民族建立友好的關系,等待時機;一旦天下有變,就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兵,完成霸業,統一全國。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議論后,心悅誠服,表示完全接受諸葛亮的辦法。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策”。
此后,諸葛亮應邀出山,輔佐劉備,成為劉備最得力的謀士。二人的關系也日益密切。這種情況使關羽、張飛很不高興,劉備勸解他們說:“我得到諸葛亮,就像魚得到水一樣,希望你們不要再說什么啦!”
不久,劉備在諸葛亮的幫助下,按照“隆中對策”所提出的方案,與孫權聯合,在赤壁大敗曹操,先后占據荊、益二州,并于公元221年自稱漢皇帝,建立蜀國。
但是,不久“隆中對策”所制定的計劃就遭到了破壞。由于孫權派大將呂蒙襲取荊州,斬殺關羽,于是劉備和孫權的聯合關系宣告破裂,并且爆發了吳蜀戰爭。
公元222年,劉備在與孫權的猶亭(今湖北宜都市北)之戰中,被東吳的年輕將領陸遜用火攻的辦法,打得大敗。第二年便病死在白帝城(今四川奉節縣)。劉備在臨死前,把蜀國的軍政大權完全托付給了諸葛亮。劉禪(劉備的兒子)繼位后,諸葛亮擔起了輔助劉禪治理蜀國的重任。
這時,蜀漢政權處于十分困難的局面:北面受到曹魏的威脅,東面和孫權的關系破裂,西南少數民族乘機叛亂,國內由于猶亭慘敗,軍事力量大為削弱,人心浮動。但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度過了危機,國力也逐漸恢復,局勢又穩定下來。
諸葛亮輔政后,首先在對外關系上恢復了聯吳抗魏的政策。他主動派人到東吳,勸說孫權和魏絕交,與蜀和好。蜀吳兩國重新結盟,使蜀國得以全力對魏。
其次,諸葛亮執行了對西南少數民族的“和撫”方針。劉備死后,益州郡(今云南滇池)豪強雍闿擁兵反抗蜀漢。一些少數民族的首領也乘機反叛。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粉碎了這些叛亂。
在南征過程中,諸葛亮采取了馬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對當地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七擒七縱。叛亂平定之后,諸葛亮又制定了不設官,不駐軍,利用少數民族的上層進行統治的政策。從此,蜀漢與少數民族的關系得到改善,大體保持了和好的局面,免除了蜀國的后顧之憂。
與此同時,諸葛亮大力進行了蜀國內部的整頓工作。政治上,諸葛亮革除了劉璋統治時期法令不行、政治腐敗的弊政,注意維護封建法制,封建史書上說他“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
盡管有些夸張,但也反映部分事實。他采取任人唯賢的政策,選拔一批有才干的人充任各級官吏,對一些庸碌無能、貪污不法的官吏則堅決罷掉。
經濟上,諸葛亮非常注意扶植,讓農民能安心從事農業生產。諸葛亮還很關心水利事業,在都江堰設置堰官,并經常派有1000多名士兵去保護、維修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對煮鹽、織錦等手工業,諸葛亮也較重視。蜀國在各族人民的努力下,經濟逐漸得到發展。
軍事上,諸葛亮特別著重整頓軍隊紀律和加強軍事訓練,以增強軍隊的戰斗力。他還積極進行兵法、武器、運輸器械的研究和改進。如他改進的連弩,一次能發箭十枝,大大提高了舊式連弩的威力。他還改進了山地運輸工具木牛流馬,用以減輕人力運輸軍糧的負擔。這些措施使蜀國的軍事力量能夠與強大的魏國抗衡。連諸葛亮的敵手魏國大將司馬懿都不得不稱贊他是“天下奇才”。
諸葛亮在執行這些政策時,特別注意做到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影響部下,同時還能虛心聽取部下的意見。
總之,諸葛亮對治理蜀國作出了貢獻,他不愧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軍事家。歷代封建統治者特別宣揚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忠誠,贊美他具有封建美德。而人民則把諸葛亮看作智慧的化身,用“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來贊美勞動人民的集體智慧,同時也對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給予了高度評價。
這基本上是一個真實的諸葛亮。至于《三國演義》和國人心中的諸葛亮,早已登上了神壇。諸葛亮為什么能登上神壇呢?這一方面歸功于本人的資質,即賢相、廉吏二者兼有的身份;另一方面則歸功于《三國演義》。這不僅是統治階級需要的,也是整個社會需要的。它是社會各種矛盾的潤滑劑,是使社會保持相對穩定的支撐點,這種官員十分罕見,因之也就更為可貴。
劉備的臨終遺囑,又成為諸葛亮順理成章登上皇帝寶座的鋪路石。然而,諸葛亮不敢貿然行事,而是謹慎地、隱蔽地逐漸推進。湊巧的是,取代意圖尚未彰顯,他已命終五丈原,從而完善了自己的人格。
再與同時代人曹丕、司馬炎相比,當他們握有軍政大權后,就立即使軍權異化并最終篡位。其先祖曹操、司馬懿、司馬昭等雖持重一些,也都有逼宮、殺弒及宮廷政變,這使諸葛亮完善人格的魅力更相得益彰。
其次,《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站在“擁劉貶曹”的基礎上,以蜀漢割據政權為正統,將曹魏說成篡漢的奸賊;無視曹操統一國家的大業,而極力歌頌諸葛亮、魯肅兩個《隆中對》,以及造成國家在即將統一時重新分裂的一系列活動。
羅貫中在小說中神化拔高諸葛亮有幾個手法。一是移花接木,即將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妙事嫁接在諸葛亮身上,如草船借箭,原是孫權夜晚乘船窺視曹軍水寨時的被動應急,卻演義成了諸葛亮的主動立功;黃蓋放火燒曹營戰船的建議,也移到諸葛亮的功勞簿上。
二是無中生有,如劉備三顧后,就將軍事指揮權全盤移交等。
三是捕風捉影,如赤壁之戰前,東吳原有統一與分裂兩種意見的爭論,所以演繹出舌戰群儒。
四是褒貶參照,如反長沙一節,借貶低魏延以褒贊諸葛亮識人之明,以魯肅之愚陪襯諸葛亮聰明機智等。
五是裝神弄鬼。為把諸葛亮之智推向絕頂,遂虛構出八陣圖、瀘水祭鬼、禳天乞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