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自刎是關于西楚霸王項羽的典故。
誤讀:
“不以成敗論英雄。”這是中國的一句俗語,它的意思是說,在評論一個英雄人物時,成功或失敗不是唯一的標準。歷史上有許多英雄,曾經叱咤風云、豪氣蓋世,可最后的結局卻非常可悲,令人感嘆不已。秦漢之際的項羽就是這樣一位英雄人物,他的豪邁氣概和英雄形象,至今令人難以忘懷。
在楚漢戰爭中,項羽戰敗,最后自刎于烏江。死前,他曾發出“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的感慨。關于項羽自刎烏江,晚唐詩人杜牧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
很多人據此認為,項羽自刎于烏江實在太過可惜。如果他能夠卷土重來的話,歷史將會被改寫。其實,杜牧的《題烏江亭》只是對歷史的文學解讀。如I果據此來解讀真正的歷史,很容易產生誤讀。據正史記載來看,即使項羽卷土重來,等待他的也將會再一次失敗。
正解:
項羽出生于秦王掃六合、平天下的戰亂年代。他是楚國世代將軍之家的后|代,自然逃脫不了國破家亡的悲慘命運。楚國滅亡以后,項羽跟隨叔父項梁逃:往吳中(今江蘇蘇州)避難。青少年時期的項羽,長得一副魁偉身材,瞽力過人,氣魄和才干都出類拔萃,豪言壯語更是不絕于口。
有一次,秦始皇巡視南方,項羽和叔父去看熱鬧,遠遠瞧見威武雄壯的皇:家車馬疾馳而過,旁觀者肅立道邊,鴉雀無聲,唯有項羽脫口說道:“彼可取而代之!”嚇得叔父連忙捂住他的嘴,怕被人聽到引來殺身之禍。
轉眼又過了幾年,農民起義遍及全國,天下大亂,秦王朝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早就躍躍欲試、希望一展宏圖的項羽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匆匆登上了亂世中的歷史舞臺。
公元前209年9月,項梁、項羽叔侄倆在吳中造反,鬧衙門,殺郡守,舉兵反秦。四方豪杰紛紛響應,一下子匯集了近萬人馬。
第二年,反秦起義遇到重大的挫折,不幸的消息接踵而至。年初,陳勝被秦將章邯打敗而死;8月,項梁又在定陶(今山東定陶)身亡。項羽率部退到彭城(今江蘇徐州)西邊。
當時,舉兵反秦的各路義軍大都打著反秦復楚的旗號。陳勝、項梁死后,反秦各部自立山頭,群龍無首,局勢更加混亂。
公元前207年,各路起義軍會集在楚懷王熊心的旗下,繼續與秦軍頑強抗爭。年底,項羽率3萬“楚軍”,以決一死戰的精神和非凡的氣概,揮師北上,向巨鹿(今河北平鄉)進發。渡過漳水(今漳河)后,項羽下令鑿沉全部船只,砸碎炊具,燒毀軍營,每人只準攜帶3天的口糧,并立下“只能前進,決不退卻”的誓言,歷史上稱這件事為“破釜沉舟”。
前面是氣焰囂張、不可一世的強大秦軍,后面是怒濤洶涌的河水。楚軍上下人人皆知,唯有打敗強敵,攻入巨鹿,才有生路。
渡河以后,楚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向秦營。兵士們個個斗志昂揚,勇猛異常,以一當十,殺聲震天。那些畏敵如虎,縮在自己陣地上觀戰的各路義軍,無不懾服。
巨鹿之戰,30萬秦軍主力被打得落花流水,秦將章邯投降,項羽大獲全勝,秦王朝的覆滅指日可待。戰斗結束后,坐壁觀火的各路義軍首領,都被項羽指揮果斷、勇于決戰和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所折服。他們拜見項羽的時候,個個屈膝跪行,不敢仰視。
正當項羽與秦軍主力激烈戰斗之時,亭長出身的劉邦率領另一支義軍乘機殺入咸陽空城,當上了關中王。眼看著到手的王位讓別人坐上,項羽勃然大怒,欲滅掉劉邦而后快。
項羽擁兵40萬,號稱百萬楚軍,劉邦僅僅10萬兵馬,項羽欲滅劉邦,易如反掌。劉邦審時度勢,知道力量懸殊太大,局勢對己不利,便主動答應向項羽謝罪。
公元前207年年底,項羽在駐地鴻門(今陜西西安東北)擺酒設宴。劉邦帶著謀臣張良、武將樊噲赴鴻門宴。一見到項羽,劉邦主動謝罪道:“我和將軍合力攻秦,才有機會在此與將軍相見。想不到有小人挑撥,讓將軍誤會了!”
項羽原準備狠狠斥責劉邦一番,聽罷這話,只得強忍怒氣。
酒過三巡,項羽的謀臣范增派武將項莊舞劍助興,欲乘機殺死劉邦。張良看出其中用意,急忙請武將樊噲趕到宴前。怒火中燒的樊噲借著酒興,以死相抗,項羽只得暫收殺機。過了一會兒,劉邦借故悄悄逃岀鴻門。項羽錯過了殺劉邦的機會,懊悔不已。
項羽率軍浩浩蕩蕩地開進咸陽城。他自恃功高,不可一世,縱兵燒殺搶掠,分封諸王。把劉邦封為漢王,自稱“西楚霸王”,地位自然在諸侯之上,項羽成了最高統治者。
項羽春風得意,衣錦還鄉,建都彭城,本想美美地享受霸王的滋味。但事與愿違,諸侯王不甘稱“臣”,紛紛舉兵反對項羽。項羽率兵四處平叛。漢王劉邦率領“漢軍”,乘亂占領了空虛的彭城。項羽當然不能容忍,他再顯當年雄風,于公元前205年率3萬兵馬折回彭城,與劉邦決戰。項羽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楚軍士氣振奮,勢如卷席。僅一天時間,數十萬漢軍丟盔棄甲,死傷無數,劉邦丟下父親和妻子,僅帶數十人突出重圍,倉皇敗逃。
劉邦再一次死里逃生。他接受了教訓,采取新的作戰方針:積蓄力量,消耗楚軍,伺機反攻,打持久戰。楚漢兩軍在成皋(今河南滎陽附近)相互對峙,急性子項羽多次出陣挑戰,要與劉邦決一雌雄,但劉邦就是死不出戰。有一次,項羽竟把劉邦的父親放在斬頭案上,隔著鴻溝(今河南滎陽附近)對劉邦喊道:“你若再不岀戰,我就把你老子烹了!”劉邦仍不為所動,項羽無奈,只得作罷。
楚漢在成皋相峙兩年多,漢軍多次切斷楚軍糧道,蠶食楚軍各部,逐步占據了北部地區,兵力漸漸強大起來,戰場主動權落入劉邦之手。
公元前203年,項羽無力再戰,主動提出以鴻溝為界,與劉邦“中分天下”,隨后就引兵東撤了。項羽東撤,使劉邦得到了滅楚的大好時機。劉邦深知放過項羽等于“養虎遺患”。于是,他率大軍急追楚軍。
公元前202年冬,劉邦為首的各路漢軍會師垓下(今安徽靈璧南部),30萬漢軍層層包圍項羽的10萬楚軍。寒風凜冽,楚軍兵疲糧盡,寢食不安。項羽也憂心忡忡,夜不能寐。漢軍在四面唱起楚歌,歌聲隨著寒風傳進楚營,楚兵聽到鄉音都涕泣思歸,不愿再戰。
項羽聞歌也驚詫不已,以為漢軍已經占領了楚地。面對著心愛的烏唯馬和美人虞姬,項羽不禁悲愴欲絕,他慷慨悲歌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驗不逝。驗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罷,項羽飛身上馬,只帶800名騎兵,乘夜突出了漢軍包圍。
黎明時分,劉邦發現項羽已經突圍,立即命令將領灌嬰率兵追趕。項羽渡過淮河,只剩下100余人,逃到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又迷失了方向,轉而向東,被漢軍趕上。項羽一看,身邊僅剩28人,數千漢軍尾追而至。
他自知難以逃脫,左沖右突,殺死漢軍數百人,策馬東行至烏江岸邊(今安徽和縣長江北岸)。烏江亭長攏船靠岸,請他過江。項羽慚愧地說:“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么呢?當初我率8000江東弟子渡江西征,如今卻無一人生還,我有何臉面見江東父老啊!”
說罷,項羽面對滔滔江水,橫劍自刎。這年,項羽僅30歲。項羽一生英勇無畏,他的英雄形象令后人難以忘懷。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曾有詩贊道:“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還是比較中肯的。項羽只能“生當為人杰,死亦為鬼雄”,做不了皇帝。因為他自己雖然才華超群,但卻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太過看重金錢,太過兇殘。這些特點注定了他只能成為一個悲劇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