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關于我的奶奶的800字作文。
就在一瞬間,我們的心變得很沉、很重,重得幾乎身體無法承受它那巨大的壓力。一向慈祥的奶奶撇開我們走了,離開了她留戀的這個世界,無可奈何地離開了我們。
奶奶平日里生活很樸素,常常是一身打補丁的衣服、棉紗襪和自己做的敞口布鞋。就是在病中的那段日子里,垂危之中的她做事還是先考慮是否要浪費錢的。
在她去世前兩天,姑姑問她想吃什么,她那時已經不能說話了,只是搖搖手否定,隨后,又吃力地用手指指自己的枕頭,向父親暗示枕頭下面有東西。父親當著大家的面把她扶起來,發現了一只小圓鐵盒,打開一看,拿出了折得很整齊的伍拾元人民幣。
她這才昏了過去。“怪不得,昨天這個時候,媽也向我交代過自己還有一點錢。”姑母這時說。看著這些,我們都不禁偷偷地擦眼淚,這是她老人家平時省吃儉用留下的呀!
平常,奶奶穿的襪子總是補了又補,家里人總是懷疑姑姑們給她的襪子是不是丟了。后來,老人去世了,我們才發現她平時放衣物的箱子角落里的襪子,數數竟有四雙。原來她老人家沒舍得穿。
奶奶平時待人總是和藹可親。聽父親說,她自十三歲來家到現在的五十多年中,不論是姻媲親朋關系還是一般的人際關系,都處理得井然有序,從沒和別人吵過一次嘴。同村人也很喜歡她,奶奶健在時人們親切地叫她“程姐”“二嫂”(爺爺排行第二)。
這次她老人家走了,村里一個年過七旬的老奶奶還拖著病重的身子拄著拐杖來看她,進門時竟哭成了淚人兒。同村另一老奶奶在我家做法事那天晚上,竟陪在奶奶棺柩旁守候了一夜。
記得中秋節那天,我從學校回家拿菜,那時才出院的奶奶見我母親不在家,就忙著幫我燒火,還問我在學校里和同學們打架沒有,學校的飯是否夠了,是否要零錢花……不想,那后來她身體就一天不如一天。
那竟是奶奶最后一次為我做飯,最后一次問我在學校里的情況了。因為后來每次回家,她總是坐在床上呻吟著,現在想來不禁黯然神傷。
奶奶呀!您給予了我那么多愛,孫子怎樣來報答呢?我將聽父親的話、母親的話,好好學習,來告慰您老在天之靈。
安息吧,奶奶!
“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本文所流露出的感情,是很多晚輩對長輩所共有的,但不一定人人都能抒寫出來。本文之所以成功抒寫出孫子對奶奶的一片深情,是因為作者在如下方面有可圈可點之處。
第一,習作者較好地把握了選材和剪材的“尺子”一表現奶奶的心地善良、待人熱情、生活儉樸,不能說沒有至關重要的關系。
第二,細節描寫和側面烘托,為刻畫人物和抒發情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如鐵盒子里的五十元錢、箱子角落的四雙襪子等細節,最能表現奶奶的生活樸素,省吃儉用;奶奶過世后,鄰家老人拖著重病來探望、在奶奶的棺柩旁陪候,這就從側面烘托出奶奶在世時為人的善良,待人的真誠。
第三,語言表達用詞準確,蘊含感情。如文章開篇寫我們的心情變得“很沉”“很重”,沉重在哪里?沉重在我們心頭;沉重得怎樣?“重得幾乎身體無法承受它那巨大的壓力”;為何如此沉重?因為奶奶的過世,我們有太多的不舍與悲哀。
作為一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初中畢業生,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我們不僅僅認為他作文寫成功了,更能感受到他已經學會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