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知識分子是老九,這個叫法的由來是蒙古橫掃中原,建立政權后依據人民所從事的職業,蒙古把人細分為十個社會等級,九為儒,指的就是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
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寒窗苦讀以期考取功名的知識分子向來受到尊重,那么“臭老九”這種不耐聽的稱呼是怎么來的呢?
這一稱呼的由來可追溯到元朝。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雖然等級森嚴,可國家并沒有明確劃分出人民的社會等次。“士農工商”各司其職,博學的大學士、耕田的農民、做工的平民和經營買賣的商人在政治層面上基本是平等的。
蒙古橫掃中原建立政權后,根據與蒙古族的親疏關系,把人民規定為四個等級:第一等人是血統純正的蒙古人;第二等人是色目人,即最早被蒙古統治的中亞細亞人;第三等人是“漢人”,即金帝國所屬的中原人,包括女真族、漢族、黨項族;第四等人是“南人”,即南宋帝國所屬的江南地帶的漢族人、黎族人和苗族人。
依據人民所從事的職業,蒙古又把人細分為十個社會等級:
一為官,指的是在朝中的大臣;
二為吏,指的是低于官員的政府雇員;
三為僧,指的是佛教的僧人;
四為道,指的是道教的道士;
五為醫,指的是為人治病的醫生;
六為工,指的是精通技術的高級技工;
七為匠,指的是卑微的手工勞動者;
八為娼.指的是優伶和娼妓;
九為儒,指的就是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
十為丐,指的是一無所有的乞丐。由此可見,尚武的蒙古人十分歧視被征服的漢人,尤其看不起那些博覽群書、手無縛雞之力的讀書人,在他們眼里知識分子只比乞丐好一點,連苦力和妓女都不如。
因為知識分子被列為第九等,所以就有了“老九”的說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