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丁是指什么意思“壯丁”又叫“丁壯”,是指年輕力壯的男性,民間有時稱小男孩為“小壯丁”。“壯丁”一詞主要是指我國民國時期被強征入伍的青年男子。
老百姓管國民政府強征壯丁的做法叫作“抓壯丁”,四川方言劇《抓壯丁》反映的就是老百姓在特定歷史時期被迫服兵役的故事。那么,“壯丁”一詞產生的歷史根源又是怎樣的呢?
清軍入關之前,政府就在遼東建立了旗地。清王朝定都北京之后,曾有過三次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建立了大量需要耕作的旗地。清政府將無數戰俘和當滿洲貴族奴仆的漢族人當作農奴,強迫他們長年累月在旗地上進行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這些人就被叫作“壯丁”。
壯丁們的處境極為悲慘,不但要繳納沉重的賦稅,而且喪失了最基本的人權,主人們可以肆意毆打侮辱他們,甚至可以把他們當作商品任意買賣。他們的生活比奴隸好不了多少。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內憂外患,社會動蕩不安,國民政府強征青年男子充軍,這類被迫服兵役的男性就成了壯丁的代名詞。壯丁的命運并不比清代時好,據北大前校長蔣夢麟回憶,因為黨國的腐敗,尚未進入軍隊時壯丁就因遭受慘無人道的對待而死亡的人數不低于1400萬。
蔣夢麟在自傳《西潮與東潮》中詳細記錄了這一慘痛的史實。他無比痛心地寫道:“日寇不殺,己先殺之,日寇不廢,己先廢之,何其荒唐。”
可見壯丁一直處于被壓迫并奴役的地位,他們用汗水和淚水見證歷史,并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一抹蒼涼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