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匹夫在古代是指普通人的意思。
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主張,意思是國家的興盛和衰亡不再只是王侯將相憂慮的事,普通的平民百姓也要擔當自己的責任。
“匹夫”在古代原指平民男子,也泛指百姓,這里“匹夫”指的就是普通的老百姓。那么,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為什么要把普通百姓稱作“匹夫”呢?
匹,是量詞,指整卷的綢或布,用作布帛的數量單位。在古代,四丈等于一匹。按照漢代班固《白虎通》所載:“匹,偶也,與其妻為偶,陰陽相成之義也。”因此就夫妻而言,丈夫被稱作匹夫,妻子被稱作匹婦,指的是社會地位不高的平民。此后匹夫和匹婦用來指代普通人,也可只用匹夫來指代普通人。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意思是一個軍隊的主帥可以被奪去,但一個普通人的志向是不可以被剝奪的。)戰國的《左轉?昭公六年》中有:“匹夫為善,民猶則之,況國君乎?”(意思是普通老百姓都在做善事,人民按照規則行事,何況一國之君呢?)匹夫都用以形容普通人。
“匹夫”在有些情況下帶有貶義,比如我們諷刺一個人好逞“匹夫之勇”,指的是那個人性情急躁、有勇無謀,常耍狠斗勇。
如在清昭連《嘯亭雜錄?書光顯寺戰事》中:“余素以豪杰待王,今乃知王直匹夫耳!”意思是我平素把大王當作豪杰相待,現在才知道大王就是一個魯莽的匹夫。在“匹夫”前面加上一個“老”字就成了罵人話,如果說一個人是“老匹夫”就是在鄙夷地辱罵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