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和百姓分別代表什么意思,“黎民”和“百姓”是指奴隸和奴隸主。
人們常用“黎民百姓”來形容沒有任何權勢的普通勞動人民。它作為一個常見的成語用以指代平民階層。其實“黎民”和“百姓”并不是指身份地位相近或相同的人,它們代表的是不同階層的人。
“黎民”和“百姓”的稱呼起源于五千多年前,那時中華民族的祖先主要集中生活在黃河流域,其中黃帝族、炎帝族、夷族、九黎族是幾個規模較大的部落。
為了爭奪放牧的土地和其他資源,部落之間連年征戰,死傷無數。最后黃帝和炎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聯手打敗了實力強大的九黎族首領蚩尤。蚩尤兵敗被殺后,存活下來的九黎族士兵成了俘虜,他們就被稱之為“黎民”。“黎民”指代的是被征服被奴役的人,也就是奴隸的意思。
因為黃帝的后代傳人叫百倏,貴族已經開始有了姓,所以“百倏”漸漸演化成了“百姓”,也就是說“百姓”指代的是炎黃子孫,而黎民指代的是蚩尤的子孫。“黎民”和“百姓”是指奴隸和奴隸主。
春秋之前,姓氏是貴族專有的,奴隸和平民皆是無姓之人。到了春秋晚期,由于產生了土地私有制,貴族人數越來越多,根據物以稀為貴的原理,他們的身份地位不斷下降,很多沒有封地的貴族加入到了黎民行列,百姓和黎民的界限漸漸變得不明晰起來。
后來草莽英雄劉邦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建立西漢政權,成了開國皇帝,徹底打破了黎民和百姓的界限,“黎民百姓”成了對勞動人民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