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學步的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在燕國的壽陵地區有一個少年,因為其名姓不詳,暫且稱他為壽陵少年。這位壽陵少年出生在一個家道殷實的人家,平時不愁吃喝,論長相也是眉清目秀,很討人喜歡。可是.壽陵少年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缺乏自信。他覺得無論在哪方面,別人都比他強上百倍。
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就連別人走路站立的姿勢.他也覺得比自己美。于是.他處處模仿別人,見人做什么,他就學著做什么。為此,他的家人很是著急,勸了他好多次,可他總是改不了這個毛病。
有一次,壽陵少年正在街上閑逛,突然看到對面走過來一個人,那個人走路的姿勢非常難看,路上的行人都指指點點地笑話他。壽陵少年見狀,便坐不住了,他覺得自己肯定也和那個人一樣,走起路來又丑又笨。從此,他茶不思、飯不想,整天想著如何才能讓自己走路的姿勢好看些。
有一天,壽陵少年聽人說,趙國都城邯鄲的人走路姿勢十分優美。于是,他收拾好東西,告別家人,去邯鄲學習走路。
壽陵少年到了邯鄲,見人們走路的姿勢與步法確實和壽陵大不相同。小孩子走起路來活潑可愛,老人走起路來穩重大方,女子走起路來婀娜多姿,男子走起路來虎虎生風。壽陵少年覺得新奇極了,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向邯鄲人學習怎么走路。
起初,壽陵少年先是跟在別人的后面,看人家怎么走,然后自己就跟在后面學。可是,這樣一來,要是前面的人突然停下或是轉彎不見了,他就學不到了。于是,他又蹲在街上,仔細看人怎么走路,然后回到自己的住處,憑著印象學著走,可這樣又容易遺忘。
就這樣,折騰了好幾天,他總是覺得自己學得不像,為此.他冥思苦想,終于“明白”了:自己太習慣原來的步法,所以才學不像。于是,壽陵少年徹底放棄了原來的步法,完全照著邯鄲人的步法去走。不料這樣一來更糟糕了,他不僅要考慮手腳如何移動,還要計算每步的距離以及身體、手臂擺動的幅度。結果,每走一步,他都會累得滿頭大汗,卻還是學不會。到最后,他連原來走路的步法也忘記了,只好爬回了壽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