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吃餃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由來已久的傳統,至今民間還有“好吃不過餃子”的說法。那么,餃子是怎么發明出來的呢?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東漢著名的醫圣張仲景發明的。關于餃子的發明,還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呢!
相傳,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那個時候就常為百姓看病抓藥。后來張仲景辭官回鄉,在回去的路上,正值冬季,他看到白鶴兩岸的鄉親們都衣衫單薄,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于是就在此地搭起醫棚,在冬至的時候熬了一大鍋“祛寒嬌耳湯”為當地百姓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進鍋里熬煮,然后將肉和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之后每人兩只嬌耳一碗肉湯。
人們吃了嬌耳喝下肉湯之后果然兩耳發熱,耳朵上的凍傷開始好轉。后來人們就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并流傳了下來。
所以冬至的時候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圣張仲景。至今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