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孟浩然曾經在詩中寫過這樣的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意思就是說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覺就睡到了天亮。
春暖花開,人就會感到困倦、慵懶、愛睡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春困”。春天本來是萬物復蘇、生機勃勃的季節,人為什么會春困呢?
其實,這與季節變化有著很大的關系。因為我們人體的血液循環是有一定的規律的。
一個體重60千克的人,正常情況下腦子的血供量大約為750毫升;皮膚血供量為450毫升。而如果腦子的血供量不足,人們就容易困倦。
而從冬天到春天的轉變,使得身體對腦部的血供量和皮膚的血供量產生了變化,“春困”也就會隨之而來。
這是因為冬天寒冷,人體會本能地啟動防御功能,使我們皮膚里的毛細血管收縮,以此來節省皮膚的供血量。
節省下來的供血量會被額外的分配給內臟器官和腦部,所以在寒冷的冬天人反而不容易在白天犯困。
相反,冬去春來,天氣逐漸的變暖,人體皮膚里的毛細血管就不再會收縮,反而會舒張散熱。
這種情況下身體的血供量就會加大,而相對應的腦部的血供量就會減少。但天氣轉暖之后腦部也會因為天氣的轉暖而加快新陳代謝的活動,血供量的減少和腦部新陳代謝的加快共同導致了人們紛紛產生春困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