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烤鴨是享譽世界的北京名菜,第一次到北京的人難免都要嘗一嘗這道美味。可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北京烤鴨實際上是山東人發明的,這是為什么呢?接下來帶大家進入北京烤鴨的來歷簡介!
我們知道美國人在感恩節的時候會吃火雞,這其實是因為美國人大部分都是歐洲移民,而歐洲的傳統是吃烤鵝。
但北美洲并沒有大量被馴化的鵝,所以來到美洲的美國人改變了習慣,吃起了火雞。同樣,北京的烤鴨也是從歐洲傳過來的。
元朝時候,蒙古帝國占領了極大的疆域,向西一直到地中海都是蒙古的地盤。因此西方人可以到中國來,他們也帶來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包括烤鵝。所以在元朝的時候就有了烤鴨店。
同改吃火雞的美國人一樣,中國也沒有大量被馴化的鵝,反而有很多的鴨子。最初的烤鴨叫做“炯爐烤鴨”,做法類似西方人烤面包,現在已經沒有了。
現在為人們所熟知的北京烤鴨,源自山東榮城。北京烤鴨中的餅、醬、大蔥,都是山東人最常吃的東西。
這是因為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德國占領了山東青島,同時向青島大量移民。這些在山東的德國移民也會在節日里吃烤鵝,而我們知道歐洲人在吃烤鵝的時候經常不吃皮,至于骨頭就更沒法吃了。
而這些皮和骨頭就自然成了當時為德國人打工的中國苦力的食物。山東人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把皮用餅卷起來,并把骨頭熬湯,發現別有一番風味,逐漸也就變成了吃鴨子的做法。
其實在我國有許多的食物都是被一些經常干苦力勞動的人發明的。
比如“叫花雞”、砂鍋、涮羊肉、泡餅、鹵煮火燒。這些烹調方法其實最初都是根據富人吃剩下的東西而發明的新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