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湯蹈火典故
三國末期,政局不穩,整個社會都陷入了混亂。許多有才學的人士都不想混跡朝廷,于是退隱山林,不問世事,嵇康就是其中之一。
嵇康,字叔夜,三國時期譙國(今安徽宿縣)人。嵇康早年喪父,家境貧寒,但他生性聰慧,好學上進,對于文學、玄學、音樂等無所不通。為了躲避官場的黑暗,嵇康和山濤等七人一起隱居于山林,整日喝酒作詩,不問政事,被后人稱為“竹林七賢”。
因為竹林七賢都是信守諾言、不畏強權、品格高尚的人,所以當時魏國的權臣司馬昭極力拉攏他們。嵇康在當時的政治斗爭中傾向于曹魏皇室一邊,對于司馬昭的拉攏并不理睬。
后來,司馬氏掌握了魏國的大權,嵇康看不慣司馬氏的專橫跋扈,于是到山陽隱居起來。而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卻在司馬氏的手下做了官,為此,嵇康很看不起山濤。
不久,山濤由原來的尚書吏部郎提升為散騎常侍。他派人去請嵇康,想請嵇康來接替他原來的職務。沒想到,幾天后,山濤卻收到了嵇康寫來的一封絕交信。
信中,嵇康列舉了老子、孔子、莊子、柳下惠、東方朔等先圣的事例,以此告訴山濤,自己雖然不是這樣的圣人,但是和他們一樣有志氣,絕不會替司馬氏效力。在信中,嵇康以鹿喻己,說自己像鹿那樣向往草地和樹林,如果被羈絆束縛住了,即使明知前面有燒得滾燙的水和熊熊的烈火,也一樣會義無反顧地沖上去。
看了嵇康的信,山濤覺得非常慚愧,于是打消了請嵇康做官的念頭。嵇康因看不慣司馬氏的做法,所以經常發表一些譏諷朝政和世俗的言論,為此,司馬氏統治集團對他非常痛恨。
公元262年,司馬昭的心腹鐘會以言論放蕩、毀謗朝廷等罪名誣陷嵇康,司馬昭下令將嵇康緝拿入獄,不久就將他殺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