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v id="ekwzd"></div>
      <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em id="ekwzd"><ol id="ekwzd"></ol></em>

              1.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div id="ekwzd"></div>
                1. <em id="ekwzd"></em>
                2. <em id="ekwzd"><label id="ekwzd"><form id="ekwzd"></form></label></em>
                3. 孔子周游列國的小故事

                  孔子周游列國的小故事是怎樣的?孔子到了衛國,寄住在子路妻兄顏濁鄒家中。衛靈公問孔子:“你在魯國得到的俸祿是多少?”孔子回答:“俸米六萬小斗。”衛國也照樣給了孔子俸米六萬小斗。沒多久,有人向衛靈公說孔子的壞話,衛靈公就派公孫余假帶兵器監視孔子。孔子怕無端獲罪,住了十個月,就離開了衛國。

                  孔子準備去陳國,路過匡,弟子顏刻替他趕車,顏刻用馬鞭指著城墻說:“從前我到過這座城,就是從那缺口進去的。”匡人聽到了,誤以為陽虎來了。陽虎曾殘害過匡人,匡人就把孔子圍起來了。孔子的模樣很像陽虎,所以被困在那里整整五天。

                  后來顏淵趕到,孔子說:“我還以為你死了。”顏淵說:“老師您活著,我怎么敢死!”匡人圍攻孔子越加緊迫,弟子們都很害怕。孔子說:“周文王死了,但周的禮樂制度還在我這里。上天如要毀滅這些禮樂制度,就不會讓我們這些后死的人來維護禮樂制度了。上天并沒有要毀滅這些禮樂,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孔子派隨從到衛國寧武子那里稱臣,然后才得以離開匡地。

                  孔子離開匡地之后,就到了一個叫蒲的地方,在那里住了一個多月,又返回了衛國,寄住在遽(qCi)伯玉家。衛靈公有一個夫人叫南子,派人對孔子說:“各國的君子,凡是看得起我們國君、愿意與我們國君建立像兄弟一樣的交情的,也都會來拜見我們南子夫人,我們南子夫人想見見您。”

                  孔子推辭了一番,最后不得已才去見南子夫人。南子夫人坐在帷帳中等待孔子。孔子進門后,面朝北叩頭行禮。南子夫人在帷帳中還禮,她戴的環佩玉器發出叮當的聲響。事后孔子說:“我本不愿見她,不得已才去見她。”子路不高興。

                  孔子發誓說:“我假若做得不對,上天一定厭棄我!”一個月后,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坐一輛車子,宦官雍渠陪侍車右,孔子坐在第二輛車上跟從,大搖大擺地從集市上走過。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愛道德像喜愛女色一樣的人!”孔子對衛靈公的所作所為感到厭惡,就離開衛國,前往曹國。

                  孔子后來又離開曹國到達宋國,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M(tui)想殺死孔子,就派人把樹砍倒了。孔子只得離開。弟子說:“我們應該快速離開。”孔子說:“上天既然把傳授道德的使命賦予我,桓蹩他又能把我怎么樣!”

                  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們走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東門外。鄭國有人看見了,就對子貢說:“東門有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子產,可是從腰部以下比禹短三寸,一副狼狽不堪、沒精打采的樣子,真像一條喪家狗。”子貢見到孔子后,就把原話如實地告訴了孔子。孔子高興地說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對,但說我像條喪家狗,對極了!對極了!”

                  孔子又去陳國,寄住在司城貞子家里。一年后,吳王夫差攻打陳國,奪取了三個城邑才退兵。有一天,一只隼死在了陳國的宮廷中,隼身上有箭傷。陳潘公就派使者向孔子請教,孔子說:“這隼是從很遠的地方飛來的,這箭是肅慎部族的。從前周武王伐紂滅商,聯系了各少數民族,讓九夷百蠻各族都貢獻各自的地方特產,叫他們不能忘記自己的職責和義務。

                  肅慎部族獻上了弓箭。周武王為了顯示他的美德,就把肅慎部族的箭分給長女大姬。后來大姬嫁給了虞胡公,虞胡公又封在陳國。當初王室分珍寶玉器給同姓諸侯,是為了表示重視親族;把遠方的貢品分贈給異姓諸侯,是為了讓他們不要忘記服從周王朝。所以周王室把肅慎部族的箭分贈給陳國。”陳7訟聽后,叫人到收藏貢物的倉庫中找一找,果然找到了這種Zcfc前O

                  孔子在陳國居住了三年,正好遇上晉國、楚國爭霸,兩國輪番攻打陳國,后來吳國也攻打陳國,陳國常常挨打。孔子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那些弟子,志氣很大,只是行事有些疏略,他們都很有進取心,也沒有忘記自己的初衷。”孔子就離開了陳國。

                  孔子在離開陳國的路上,正好遇上公叔氏據蒲反叛衛國,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個叫公良孺的帶了五輛車子跟隨孔子周游各地。他這個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很勇敢。他對孔子說:“我從前跟隨老師周游匡地遇到危難,如今又在這里遇到危難,這是命里注定的吧。我和老師一再遭難,寧愿跟他們搏斗而死。”

                  公良孺就跟蒲人打了起來,蒲人害怕了,對孔子說:“如果你不到衛國去,我們就放你們走。”孔子與他們訂立了盟約,蒲人這才放孔子走。孔子還是到了衛國。子貢說:“盟約可以違背嗎?”孔子說:“在要挾下訂立的盟約,神是不會認可的。”

                  衛靈公聽說孔子來了,很高興,親自趕到郊外迎接。靈公問孔子:“蒲這個地方可以討伐嗎?”孔子回答:“可以。”靈公又問:“我的大夫卻認為不可以討伐,因為現在的蒲是防御晉、楚的屏障,用我們衛國的軍隊去攻打,恐怕是不行的吧?”孔子說:“蒲地的男子有誓死效忠衛國的決心,婦女有守衛西河這塊地方的愿望。我所說要討伐的只不過是領頭叛亂的人罷了。”衛靈公說:“好。”

                  2020111416222398

                  衛靈公上了年紀,就懶得處理政務了。孔子長嘆道:“如果有人用我,一年可見成效,三年可大見成效。”孔子無奈之下,只好離開衛國。

                  晉國佛(xi)做了中牟的長官。晉國的^^簡子攻打范氏、中行氏后,討伐中牟。佛於叛變,幫趙簡子占據中牟,派人請孔子,孔子想前往。子路說:“我聽老師說過:’本身做壞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

                   

                  的。’現在佛胖自己占據中牟反叛,您想前往,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說:“我是說過這句話,但我不也說過堅硬的東西是磨不薄的嗎?不也說過潔白的東西是染不黑的嗎?我難道是中看不中吃的匏(pdo)瓜,總掛著不給人吃嗎?”

                  有一次,孔子正在敲磬,有個背著草筐的人在門口路過,聽到敲磬的聲音感嘆說:“這個人有心思呀!他敲磬敲得又響又急,既然人家不賞識自己,那就算了吧!”

                  孔子沒得到衛君的重用,打算西游去見趙簡子。孔子走到黃河邊,聽到竇鳴犢、舜華被殺的消息。孔子面對著黃河,感慨道:“黃河呀,你如此盛大浩蕩!我不能渡河,這是命運的安排吧!”子貢趕上前,問道:

                  “請問老師,您這話是什么意思呀?”孔子說:“竇鳴犢、舜華這兩個人,都是晉國有才德的大夫。趙簡子還沒得志時是依靠這兩個人才得以從政的。等到他得志了,卻殺了這兩個人。我聽說過:一個地方剖腹取胎殺害幼獸,麒麟就不到這個地方的野外;一個地方排干了池塘水抓魚,蛟龍就不會調合陰陽來興云致雨了;一個地方傾覆鳥巢毀壞鳥卵,鳳凰就不愿意飛到這里。那些鳥獸尚且如此,何況我孔丘呢!”

                  孔子便回到老家瞰鄉,創作了琴曲《馭操》,來哀悼竇鳴犢、舜華兩位賢人。不久,孔子又回到衛國,寄住在蓮伯玉家。

                  有一天,衛靈公問孔子如何擺隊列陣。孔子說:“祭祀的事我倒聽說過,排兵布陣的事,我還不曾學過。”第二天,衛靈公與孔子談話的時候,看見空中飛來大雁,就只顧抬頭仰望,注意力就不在孔子身上。孔子很生氣,就離開了衛國,前往陳國。

                  這年夏天,衛靈公死了,他的孫子輒即位,這就是衛出公。六月,趙簡子把流亡在外的太子蒯曠接到戚城(今河南濮陽北)。陽虎讓太子蒯輟身穿孝服,又派八個人披麻戴孝,裝扮成從衛國來接太子回去奔喪的樣子,哭著進了戚城,就在那里住了下來。冬天,蔡國遷都到州來。這一年,孔子六十歲。因為衛太子蒯曠,齊國幫助衛國包圍了戚城。

                  還是這年夏天,魯桓公、釐公的宗廟起火,南宮敬叔去救火。孔子在陳國聽到了失火的消息,就說:“這火災一定發生在桓、釐兩廟吧?”不久證實,正如孔子所言。

                  這年秋天,季桓子病重,乘著輦看見魯國的城池,感慨道:“這個國家之所以沒有興盛起來,是因為我把孔子得罪了。”季桓子回頭對他的繼承人季康子說:“我死后,你輔佐國君時,一定要召回孔子。”過了幾天,季桓子死了,季康子繼承了他的職位。喪事辦完后,季康子想召回孔子。

                  大夫公之魚阻攔說:“從前我們的國君任用過孔子,沒能有始有終,最后被諸侯恥笑。現在您再次任用他,如果也不能善終,還會再次招來諸侯的恥笑。”季康子說:“那么請誰才好呢?”公之魚說:“那就請冉求吧。”季康子就派人召回了冉求。

                  冉求正準備起身,孔子說:“這次魯國召請冉求回去,應該會重用他。”就在這一天,孔子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這些弟子志向高遠而行事疏闊,雖富有文采,我卻不知從何下手教育他們。”子貢知道孔子思念家鄉,在送冉求時,叮囑冉求:“你要是被重用了,要想著把老師請回去。”

                  冉求回去之后,孔子又從陳國移居蔡國。從前蔡昭公欺騙他的大臣,把國都遷到了州來。這時吳國召見蔡昭公,大夫們擔心蔡昭公再次遷都,公孫翩就在路上把蔡昭公射死了。

                  第二年,孔子從蔡國前往楚國葉地。葉公向孔子請教政務,孔子說:“為政之道在于招納遠方的賢人,使近處的人歸服。”有一天,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的情況,子路沒告訴他。孔子聽說這件事后,就對子路說:

                  “仲由,你為什么不對他說:’他這個人,學習道理不知疲倦,教導人不知厭煩,發憤學習時忘記了吃飯,快樂時忘記了憂愁,以至于連衰老都不知道。’”

                  孔子離開楚國的葉地回到蔡國。在路上,號L子看到長沮、桀溺兩人并肩耕田,孔子以為他們是隱士,就讓子路去打聽渡口在哪里。長沮說:“那個拉著馬韁繩的人是誰?”子路說:“那是孔丘。”長沮又問:“是魯國的孔丘吧?”子路說:“是的。”長沮說:“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里。”桀溺又問子路:“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

                  “你是孔丘的弟子嗎?”子路說:“是的。”桀溺接著說:“天下到處動蕩不安,而誰能改變這種現狀呢?你跟著那逃避暴亂的人四處奔走,還不如跟著我們這些躲避亂世的人呢!”桀溺說完,就繼續耕田了。子路把這些話告訴孔子,孔子失望地說:“現在要是天下太平,我也用不著到處奔走來改變這個局面了。”

                  有一天,子路在路上遇到一位背著草筐的老人。子路問他:“您看見我老師了嗎?”老人說:“你們這些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誰是老師呢!”老人說完就拔草去了。事后,子路把這事告訴孔子,孔子說:“這是位隱士。”孔子讓子路再到那里看看,老人已經走了。

                  孔子遷居到蔡國的第三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救援陳國,軍隊駐扎在城父。楚君聽說孔子住在陳國和蔡國的邊境上,便派人去聘請孔子。孔子正要接受聘禮,陳國、蔡國的大夫商議說:“孔子是位有才德的賢人,他所指責諷刺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如今孔子長久地停留在我們陳國和蔡國之間,大夫們的施政都不合他的意思。如今的楚國是個大國,卻來聘請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國被重用,那么我們陳、蔡兩國掌權的大夫們就危險。”

                  于是他們就派人把孔子圍困在野外。孔子和弟子們無法行動,糧食也斷絕了。孔子的弟子都餓病了,站都站不起來。孔子還不停地給大家講學,朗誦詩歌、歌唱、彈琴。子路很生氣地對孔子說:“君子也有困窘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堅守節操不動搖,而小人困窘的時候就會不加節制,什么過火的事情都做得出來。”

                  2020111416234215

                  這時子貢的臉色也很難看。孔子說:“賜呀,你認為我是博聞強識的人嗎?”子貢回答:“是的,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種基本原則,將其貫穿于全部知識之中。”

                  孔子知道弟子們心中不高興,便叫來子路問道:“《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徘徊在曠野上’,難道是我們的學說有什么不對嗎?我們為什么會落到這種地步呢?”

                  子路說:“大概是我們的德還不夠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們;想必是我們的智謀還不夠吧,所以人家不放我們通行。”孔子說:“是這樣的嗎?仲由哇,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哪里還會有伯夷、叔齊被餓死的事呢?假使有智謀的人就能通行無阻,哪里會有王子比干被剖心的事呢?”

                  子路退出,子貢進來。孔子對子貢說:“賜呀,《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徘徊在曠野上',難道是我們的學說有什么不對嗎?我們為什么會落到這種地步呢?”子貢說:“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老師。老師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

                  孔子說:“賜呀,好的農夫雖然善于耕種,但他卻不一定有好的收獲;好的工匠雖然有精巧的手藝,但他所制作的東西卻未必能使人們都稱心如意。有修養的人能研修自己的學說,就像網一樣,先構出基本的大綱,然后再梳理明了,但不一定被世人所接受。現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學說,反而想降格來取悅人家。賜呀,你的志向太不遠大了。”

                  子貢出去,顏回進來。孔子說:“回呀,《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然而它卻徘徊在曠野上’,難道是我們的學說有什么不對嗎?我們為什么會落到這種地步呢?”

                  顏回說:“老師的學說博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老師。雖然這樣,老師還是要推行自己的學說,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關系呢?不被接受,這樣才能顯示出君子本色!一個人不研修自己的學說,那才是自己的恥辱。至于大力研修學說的人不被重用,那就是當權者的恥辱了。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關系呢?不被接受,這樣才能顯出君子的本色!”孔子聽了欣慰地笑著說:“是這樣的呀.顏家的好弟子,假如你有很多財富,我愿意給你做管家。”

                  孔子派子貢到楚國去。楚昭王調動軍隊來迎接孔子,這才解除了這場災禍。

                  楚昭王想封給孔子方圓七百里的土地。楚國的令尹子西阻止道:“大王派往各國的使臣,有像子貢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輔佐大臣,有像顏回這樣的嗎?”昭王說:“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將帥,有像子路這樣的嗎?”昭王回答說:“沒有。”子西再問:“大王的各部主事官員,有像宰予這樣的嗎?”昭王回答說:

                  “沒有。”子西接著說:“我們楚國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時,封號是子、男,方圓五十里。現在孔丘講述三皇五帝的治國方法,申明周公旦、召公爽(Shi)輔佐周天子的事業,大王如果任用他,那么楚國還能世世代代保有方圓幾千里的土地嗎?想當年文王在豐邑,武王在鎬京,只是百里之地的主人,最終卻統治天下。現在您如果讓孔丘擁有七百里的土地,再加上那些有才能的弟子輔佐,這就不是楚國的福音了。”昭王聽后,就打消了原來的想法。這年秋天,楚昭王在城父逝世。

                  楚國人接輿假裝瘋癲,唱歌從孔子面前經過,說:“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品德為什么這么差?過去的不能再挽回,未來的還可以再趕得上,算了吧,算了吧!現在從政的人都是很危險的呀!”孔子下了車想和他談談,他卻快步走開了。

                  于是孔子從楚國返回了衛國。這一年是魯哀公六年,孔子六十三歲。

                  魯哀公七年,吳國和魯國在一個叫縉(今山東蘭陵西北)的地方會盟,吳國要求魯國提供百牢祭品。吳國的太宰齬召見季康子。季康子就派子貢前往交涉,然后吳國才放棄了違禮的要求。

                  孔子說:“魯國、衛國的政治情況,如同兄弟一般相似。”這個時候,衛出公輒的父親蒯曠沒有即位,流亡在外,諸侯對此事屢有指責。而孔子的弟子很多在衛國做官,衛出公輒也想請孔子出來執政。子路對孔子說:“衛國想請您出來執政,您打算首先做什么呢?”

                  孔子回答:“那我一定首先正名!”子路說:“有這樣的事嗎?老師您太迂腐了!為什么要首先正名呢?”孔子說:“魯莽啊,仲由!要知道,名分不正,說出的話就不順當;說話不順當,那么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那么禮樂教化就不能興盛;禮樂教化不興盛,那么刑罰就不準確適度;刑罰不準確適度,那么老百姓就手足無措,不知怎么辦才好。所以君子辦事必須符合名分,說出來的話,一定要切實可行。君子所說岀的話,應該毫不茍且隨便才行啊。”

                  第二年,冉有為季氏統率軍隊,在郎地同齊國作戰,打敗了齊國的軍隊。季康子對冉有說:“您的軍事才能是學來的,還是天生的呢?”冉有回答:“我是從孔子那里學來的。”季康子又問:“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呢?”冉有回答:“他的學說不論是說給百姓聽,還是擺給鬼神看,都是沒有缺憾的。但我學通這軍事之道,即使積累功勞有千社的封賞,老師也不認為有利。”

                  季康子說:“我想召請他回來,可以嗎?”冉有說:“你想召請他回來,只要不像對待小人那樣對待他,就可以了。”當時,衛國大夫孔文子準備攻打太叔,向孔子詢問計策。孔子推辭說不知道,回到住處便吩咐備車離開。孔子說:“鳥能選擇樹木棲息,樹木怎能選擇鳥呢?”孔文子堅決挽留孔子。這時恰好季康子派公華、公賓、公林,帶著禮物來迎請孔子,孔子這才回到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在外一共十四年。

                  老子是春秋后期著名的大哲學家。他出生在楚國苦縣歷鄉曲仁里的一個李姓人家,剛一降生,人們就發現他的相貌不同于常人:前額寬闊,耳垂特別大。按照當地人的說法,耳垂大是有福的象征,于是人們都紛紛斷言這孩子日后能成大器,必定長壽,他的父親干脆就給他起名叫李耳,又用一個表示大耳垂的“聃”做他的字,前面加一個“老”,喻示他福旺壽長。

                  老子從小就發憤讀書,他廣泛閱讀了各種書籍,加上他記憶力好,很快就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人物了。但他并不滿足,渴望讀到更多的書,知道更多的道理,使眼界更加寬闊。就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他一個人來到了當時的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東周都城洛陽。因為他學識廣博.沒過多久就到東周最大的圖書館,當上了負責管理國家圖書的官。

                  有了更好的讀書環境,老子如饑似渴地拼命讀書,逐漸成為京城乃至各諸侯國都知名的大學問家,因此經常有人向他請教問題,孔子就曾經專門跑到洛陽向老子請教禮制的知識。

                  孔子引用了許多古代圣賢關于禮制的話向老子討教。老子淡淡一笑,對孔子說:“孔丘呀,你提到的這些古代圣賢都已經死去很久了,恐怕埋在地下的骨頭都腐爛了吧,就剩下這些話還流傳于世,所以你沒必要一味去模仿他們,用這些話約束自己的言行。君子應該具有適應社會的能力,碰到機遇就轟轟烈烈地干一番事業;沒有機會就遠離政治,無拘無束地生活。你覺得是不是這個道理?我聽說會做生意的人都把好東西藏起來,讓人以為他什么都沒有,這樣才能賣個好價錢;有德行的人不會夸夸其談,反倒顯得十分愚笨。所以你應該去掉身上的驕氣與貪婪,臉上不要露出喜怒之色,心中不能有淫逸之志,這樣才會做成大事。我對你的忠告就是這幾句話!”

                  孔子很受啟發,回國之后對弟子們說:“以前我知道鳥會飛、魚會游、獸會跑,不過它們可以用網子、釣餌、弓箭捉住。但是對于駕風乘云直上天空的龍,我卻絲毫不了解。今天我見到了老子,他的知識廣博,見解非常深刻,大概就是出神入化的龍吧!”

                  老子一直住在洛陽,當時周王朝日益衰落下去。周景王死后,王子朝與即位的周悼王發生矛盾,爆發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內戰,國家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王子朝兵敗后逃到楚國,帶走了圖書館里許多珍貴的書籍,這讓老子十分難過。他左思右想,決定去民風淳樸、戰亂極少的秦國安度晚年。

                  老子騎著青牛上路了。沒走幾日,老子便來到了函谷關口,過了函谷關就進入秦國境內了。老子心里十分高興,他仔細觀察眼前的風景,只見兩邊高大的山峰夾著一條小路,樹木叢生,非常雄偉奇異。

                  正在這時,守關的官員尹喜迎出來恭恭敬敬地向老子施禮說:“先生途經這里,未曾遠迎,希望您別見怪。先生學問廣博,見識深遠,既然路過這里,請您小住幾日,將您的真知灼見寫成一部書,一可讓我拜讀,二可讓天下百姓受到您的教誨,請您不要推辭!”

                  老子被尹喜的真摯所感動,便住下來,把自己關于道、德、無為而治、以弱勝強以及對宇宙、人生、社會等方面的見解,全部融于一書之中,寫成一部五千余字的《道德經》。這部書最核心的內容是“道”。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萬事萬物的形成和發展,都由“道”轉化和生成,它像天地一樣永不停息地運動,它的規律就是自然的規律、社會的規律。

                   

                  (0)
                  上一篇 2020年11月15日 00:19
                  下一篇 2020年11月15日 00:27

                  相關推薦

                  返回頂部

                  1. <div id="ekwzd"></div>
                    <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em id="ekwzd"><ol id="ekwzd"></ol></em>

                            1.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div id="ekwzd"></div>
                              1. <em id="ekwzd"></em>
                              2. <em id="ekwzd"><label id="ekwzd"><form id="ekwzd"></form></label></em>
                              3. 欧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