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鮑之交的成語故事是怎樣的?管仲名夷吾,是春秋初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年輕的時候結交了一位叫鮑叔牙的朋友,兩個人交情深厚,無話不談,鮑叔牙深知管仲才華出眾。那時管仲家里很窮,和鮑叔牙合伙做生意時總是給自己多分一些錢,鮑叔牙卻毫不在意,對管仲一直非常好。
不久,鮑叔牙投奔了國君的兒子姜小白,管仲投奔了國君的另一個兒子姜糾。齊國國君死后,兩位王子爭著做國君,姜糾被殺,姜小白即位為齊桓公,管仲作為政敵的參謀,被囚禁起來。
鮑叔牙因為幫助齊桓公奪得君主之位立了大功,所以齊桓公有意讓他做宰相,鮑叔牙推辭說:“我才能平庸,如果您只想統治一個齊國,我還能勉強輔佐您;如果您想稱霸諸侯,那非得任用管仲不可,他可是治國安邦的棟梁之才呀!”
在鮑叔牙的極力推舉之下,管仲被釋放,還當了齊國的宰相。上任之后,他大力發展齊國的商業,積累財富,使齊國國力大增,由一個地處偏遠海濱的弱國一躍成為諸侯國中的霸主。鮑叔牙不計較個人得失,自己放棄宰相高位而舉薦更有才能的管仲,在歷史上一直被人們所稱贊。
鮑叔牙的手下曾經問他:“當初管仲和您做生意的時候,總是占您的便宜;幾次為您出謀劃策卻都把事情搞得更糟;當了幾次官全被國君罷免;每回領兵打仗都臨陣脫逃;主人兵敗他不自殺殉節,而是在監獄里忍辱偷生。這樣一個貪錢、無能、怕死、無恥的人,您怎么會向國君推舉他當宰相呢?”
鮑叔牙笑著回答:“看來你們是不了解管仲啊!做生意時他多拿些錢是因為家里窮,并不是貪圖錢財;幫我出主意而事與愿違只不過是他時機不好;幾次丟官并不能說明他才能平庸,只是沒有好運氣罷了;
至于說他臨陣脫逃,那是因為他家里有年邁的老母親需要奉養;管仲不拘小節,被囚禁起來不會讓他覺得很丟人,真正令他感到恥辱的是自己不能建功立業,揚名天下。”
管仲聽到這番話感慨地說:“生養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只有鮑叔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