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脫發能長回來嗎?脂溢性脫發還有救嗎?相信是大家比較關心的,那么我們需要用到一些中醫的治療方案才可以。
喲喲百科為大家帶來了一個中醫治療脂溢性脫發最佳治療方案的小妙招,特別是女性脂溢脫發初期癥狀如果已經出現了,就要根據我們不同的癥狀選用不同的配方,堅持服用1-3個月便可以看見效果。
首先看看一些治療脂溢性禿發的食療驗方:
(1)黑豆50克,排骨1塊,將排骨油煎至半熟后加水及黑豆煮湯,熟后服用。
(2)鮮何首烏10克,紅棗5枚,大米50克,將首烏加水煎,去藥渣取濃汁,放入大米、紅棗及適量水煮粥,每曰食用2次。
脫發吃哪三種維生素呢?我們可以選擇服用一些富含:維生素B3B6\維生素A以及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
食療的治療脂溢性脫發比較簡單,中醫治療則比較復雜了,不了解中醫的看上去會比較費勁。
中醫認為脂溢性脫發的發生不但與腎虧、血虛有關,也與濕熱、血瘀有關。
①濕熱內蘊型:治療一般以健脾祛濕、清熱的龍膽瀉肝湯加減,藥物有澤瀉、蒲公英、白鮮皮、白術、茵陳、野菊花等。
②血熱風燥型:宜清熱涼血、祛風潤燥,藥用:生地黃、側柏葉、牡丹皮、當歸、白芍、防風、白花蛇舌草等。
③肝腎虧虛型:宜滋補肝腎,藥用:七寶美髯丹(制首烏、枸杞子、菟絲子、懷牛膝、熟地黃、山茱萸、女貞子、桑權)等。
④氣滯血瘀型:宜通竅活血,行氣化瘀,藥用:紅花、桃仁、赤芍、川苛、何首烏、丹參、黃英、當歸等。
⑤氣血兩虛型:可用益氣養血的藥,黨參、當歸、黃英、白術、茯苓、白芍、熟地黃、大棗、甘草、制首烏等。另外,實際中還有患者會出現偏陰或偏陽體質以及兼有其他癥狀者可加減使用方藥。
中醫治療脂溢性脫發最佳治療方案
中醫誕生于原始社會,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那么中醫認為,脂溢性禿發(脂禿)是由濕熱侵襲于肌膚,使營衛失調,簇理不固,脈絡瘀陰,精血生化不利,從而影響毛發生長。
故濕熱內蘊是其主要原因,所以我們要治療脂溢性脫發就要去濕熱。病人常伴有神疲納呆、院腹疼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苔黃膩、脈弦數。其具體治法方案又可分為:
(1 )清脾胃濕熱:
方用祛濕健發湯加減:白術、澤瀉、茯苓、 白薜皮各12克,干地黃、何首烏、赤石脂、蒼術各10克,羌活、川 茸各3克,山楂、虎杖、茵陳、生及仁各12克。
(2 )清肝膽濕熱:
①方,用龍膽瀉肝丸等加減:龍膽草、山梔、 黃苓、黃柏、柴胡各6克,生地、茯苓、澤瀉、山藥、山萸肉各12 克,丹皮、白薛皮、車前子各10克,五味子、木通各3克。
②方,用枇杷清肺飲、生發飲加減:枇杷葉(去毛,包)6克、木瓜12克、生山梔9克、龍膽草9克、生山楂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黃苓9克、旱蓮草9克、黃柏6克。
(3)清熱利濕健脾:
方用革薜勝濕湯加減:革髀30克、赤石脂15克、五味子、黃苓、梔子、蒼術、白術、茯苓、澤瀉、陳皮各10克,甘草6克。
脂禿的臨床辨證,除了以濕熱為主外,常可見到肝腎不足和血熱風燥的癥候。
(4)肝腎不足:
可引起脂溢性禿發,病人常伴有頭暈目眩、耳鳴遺精、腰背酸痛、口干、舌紅等癥,治療脂溢性脫發的方案又有不同。
藥用知柏地黃丸等加減:熟地9克、山藥9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菟絲子9 克、鹿角膠12克、龜版15克、黃精12克、知母9克、黃柏6克、 仙茅9克、仙靈牌9克、旱蓮草12克。
- 血熱風燥:此型禿發常有頭癢、口干、舌燥。方用涼血消風散加減。
- 生地9克、熟地9克、首烏12克、丹參15克、白殯藜9克、香白芷9克、丹皮9克、赤芍9克、黑芝麻12克、胡麻仁 12克、側柏葉9克、白薛皮9克、炙甘草6克。
以上方藥,治療脂溢性脫發非常有效,均為煎湯內服,每曰一劑。一般療程較長,需要服用1 - 3個月時間,方能奏效。
中醫治療脂溢性脫發最佳治療方案是我們整理的,如果有疑問大家可以帶上這個方子去找老中醫問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