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執政時,趙國境內有個中山國,是趙國的心腹大患;境外有燕國、胡東、林胡、秦國、韓國等,可謂強敵林立。
武靈王十分清楚趙國目前的形勢,他冷靜地向群臣分析:“周圍的國家和少數民族勢力都想吞掉我們,如果我們沒有強大的武力作為后盾,國家社稷就很危險哪!所以我打算改革風俗,咱們穿的衣服,袖子太長,腰太肥,領口太寬,下擺太小。穿著這種長袍大褂,騎馬、打仗、做事,都太不方便。我打算仿照胡人的習俗,把大袖子的長袍改成小袖子的短褂,腰里系上一根皮帶,腳穿皮靴,這樣穿著方便,行動靈活,做事輕巧。另外,咱們過去打仗主要靠步兵,就是有馬,也只用來拉戰車,不會騎馬打仗。我們改穿胡服,上下馬方便,可以組建一支騎兵,來增強戰斗力。大家覺得怎么樣?”
結果,保守的大臣們一致反對。
趙武靈王找來老臣肥義說:“變革創新總會遭到保守落后勢力的反對,傲慢無知的老百姓只知道埋怨,他們理解不了先進思想。我想讓趙國人改穿匈奴衣服,訓練他們騎馬射箭,肯定會遭到社會輿論的非議,你看怎么辦才好呢?”
肥義鼓勵趙武靈王說:“我聽人們說,前思后想、猶豫不決成不了大事;做事反復無常不會有好名聲。大王既然已經決定不顧落后勢力的反對,就不要管天下人有什么議論。您要知道,德行高尚的人不會在意世俗的成見,創建宏偉大業的人不會凡事都同老百姓商量。蠢人根本不知道成功的秘訣,只有聰明人才能把握事情的發展態勢。大王您還有什么可顧慮的呢?”
趙武靈王聽了肥義的一席話,對胡服騎射信心大增。
趙武靈王認為應該把德高望重的大臣作為突破口,只要做通了他們的工作,其他人就不會再有什么異議了。于是趙武靈王派王緞到叔叔公子成那里,說服公子成支持自己。
王繾說:“大王已經穿上胡服,即將上朝會見群臣,想請您也換上胡服。自古以來晚輩在家里要聽從長輩的話,大臣在朝廷中要服從君王的命令。再說,先王曾經立下規矩:子女不能反對父母,臣子不能違背君王。
現在即將公布改穿胡服的法令,大王怕您違背當臣子的起碼準則,派我來同您協商。大王知道,只有得到大臣們的支持擁護,胡服改革才能成功,所以想憑借您的聲望,促使法令順利頒布實施。大王派我來就是請您改穿胡服。”
公子成答道:“大王改穿胡服的事我已經聽說了。既然大王這么信任和看重老臣,那我就直言不諱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賢人會聚的地方,四面八方的財物都集中在這里,大圣人、大哲人都在這里宣講知識,弘揚教化,老百姓都遵守仁義道德,學習《周禮》《尚書》《詩經》《樂經》,少數民族統治者都仰慕我中華的文化風氣,不斷派人來觀摩學習。今天大王竟然要拋棄這些寶貴的東西,而仿效偏遠民族的服飾;改變圣賢的教導,而扔掉自古以來的傳統。這是會失去良心、引起災禍的呀!老臣希望大王三思而后行!”
那么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啟示是什么呢?不久,趙武靈王親自來到叔叔公子成家,說:“改革服飾是為了穿著方便。制定禮法是為了辦事順利。圣人根據木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禮法,既便于人民遵守,又使國家受益。服飾也是一個道理。
只要對國家有利,方法不必完全相同;只要能夠辦事方便,不必拘泥于一種禮法,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變化,俗話說:’靠書本上的知識駕馭馬,摸不透馬的脾氣;用古代的方法處理今天的事物,理解不了事物的變化。'做事還要遵循一個原則:不明白真相不要胡亂猜疑,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樣,也別妄加非議。
“我國東邊和齊國、中山國以黃河為界,但我們的船只很少;北邊連接燕國、東胡,西邊緊靠林胡、樓煩、秦國、韓國,卻沒有足夠的武力來防御。我主張胡服騎射,就是為了保衛趙國邊境的安全哪,早年中山國倚仗著齊國的支持,侵占了我國大片土地,擄走了許多老百姓,引水倒灌高邑。
如果沒有神靈保佑,高邑早就被人家占領了。改穿胡服,教習騎射來加強守備力量,從眼前利益看可以改變邊境防御不力的局面;從長遠看可以報中山國進擾我國的仇恨,可是叔叔您以討厭改變服飾為借口,一味抱著守舊的習俗不肯放手,而忘了高邑一戰的恥辱,真讓人失望。”
公子成聽了趙武靈王有理有據的一番話,恍然大悟,行大禮說:“我實在太糊涂了,沒明白大王的良苦用心,竟然對世俗的意見隨聲附和,真是罪該萬死!”他當即接受了趙武靈王所賜的胡服,第二天就穿了胡服去上朝,趙武靈王這才正式頒行胡服令。
趙國胡服騎射之后,軍隊戰斗力大大增強,連年發動對中山國的戰爭,后終于滅掉了中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