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侍奉越王勾踐,勤奮經營、堅持不懈,與勾踐運籌謀劃十多年,終于滅了吳國,洗雪了會稽的恥辱。越軍北渡淮河,兵臨齊、晉邊境,號令中原各國,尊崇周王室,勾踐稱霸,范蠡做了上將軍。回國后,范蠡以為盛名之下,難以長久。
況且越王勾踐的為人,可與之同患難,難與之同安樂,就寫信辭別了越王勾踐,信中說:“我聽說,君王憂愁臣子就勞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該死。過去大王在會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為了報仇雪恨。現今既已雪恥,我請求領受會稽受辱的罪過。
”越王勾踐說“我將和你平分越國。否則,我將加罪于你。”范蠡說:“大王可執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從自己的意愿。”范蠡就打點細軟,與隨從從海上乘船離去,始終未再返回越國。勾踐為表彰范蠡,把會稽山作為他的封邑。
范蠡逸事的故事并沒有就此結束。范蠡乘船渡海到了齊國,更名改姓,自稱“鴉(chT)夷子皮”,在海邊耕作,吃苦耐勞,努力生產,父子合力治理產業。范蠡住了沒多長時間,就積累起幾十萬的財產。齊人聽說范蠡賢能,讓他做了國相。范蠡嘆息道:“住在家里就積累千金財產,做官就達到卿相高位,這是平民百姓能達到的最高地位了。
長久享受尊貴的名號,是不吉祥的。”范蠡就歸還了相印,散發了全部家產,攜帶著貴重財寶,秘密離去,到陶地住了下來。范蠡認為這里是天下的中心,交易買賣的道路通暢,做生意可以發財致富。范蠡就自稱陶朱公,父子約定要耕種畜牧,囤積貨物,等待時機,以求獲得十分之一的利潤。過了不久,陶朱公的家資又積累了很多,天下人都稱道陶朱公。
朱公住在陶地,生了小兒子。小兒子成人時,朱公的二兒子殺了人,被楚國拘捕。朱公說:“殺人者抵命,這是常理。可是我聽說家有千金的兒子不會被殺在鬧市中。”朱公讓小兒子探望二兒子,打點好一千鎰黃金,裝在一條麻袋里,用一輛牛車拉著。
朱公派小兒子出發辦事時,朱公的大兒子堅決要求同去,朱公不同意。大兒子說:“家里的長子叫家督,現在弟弟犯了罪,父親不派長子去,卻派小弟弟,這說明我是不肖之子。”大兒子要自殺。他的母親又替他說情,說:“現在您派小兒子去,未必能救二兒子,卻先失去了大兒子,怎么辦?”
朱公不得已就改派了大兒子,寫了一封信要大兒子送給舊日的好友莊生,并對大兒子說:“到楚國后,要把千鎰黃金送到莊生家,聽從他隨意處置.千萬不要與他發生爭執。”大兒子走時,私自又帶了幾百鎰黃金。
大兒子到達楚國,看見莊生家靠近楚都外城,撥開野草才能跨進莊生家屋門,莊生居住的地方十分貧窮。大兒子還是打開信,向莊生進獻了千鎰黃金,按照父親所囑咐的做了。莊生說:“你趕快離去,千萬不要留在此地!等你弟弟釋放后,不要問原因。”大兒子離去,沒再探望莊生,卻留在了楚國,并把自己攜帶的黃金送給了楚國主事的顯貴。
莊生雖然住在窮鄉陋巷,卻因廉潔正直聞名楚國,從楚王以下無不尊奉他為老師。等到朱公獻上黃金,他并非有心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還給朱公,作為信物。所以黃金送來后,莊生對妻子說:“這是朱公的錢財,以后再如數歸還朱公,但哪一天歸還還不得而知,這就如同自己哪一天生病也不能事先告知別人一樣,千萬不要動用。”但朱公大兒子不知莊生的意思,以為財產送給莊生不會起什么作用。
莊生乘機入宮拜見楚王,說:“某星宿移到某處,這將對楚國有危害。”楚王平時十分信任莊生,就問:“現在怎么辦?”莊生說:“您只有實行仁義道德才可以免除災害。”楚王說:“您不用多說了,我就照辦。”楚國顯貴告訴朱公的大兒子:“楚王將要實行大赦。”大兒子問:
“怎么見得呢?”顯貴說:“每當楚王大赦時,常常先査封錢庫。昨晚楚王已派使者查封了。”朱公的大兒子認為楚王既然要宣布大赦,弟弟自然就可以釋放了,一千鎰黃金等于白給了莊生,沒有發揮什么作用,就又去見莊生。莊生驚奇地問:“你沒離開嗎?”
大兒子說:“我始終沒離開。當初我為弟弟一事而來,今天楚國正商議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釋放,所以我特意來向您告辭。”莊生知道他的意思是想要回黃金,說:“你自己到房間里去取黃金吧。”大兒子便入室取走黃金離開,私自慶幸黃金失而復得。
莊生被小輩出賣,因此感到羞恥,就又入宮拜見楚王說:“我上次所說的某星宿的事,您說想做好事來回報上天。現在,我在外面聽路人都說陶地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錢賄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并非體恤楚國人而實行大赦,而是因為朱公兒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道:“我雖然無德,怎么會因為朱公的兒子布施恩惠呢!”楚王就下令先殺掉朱公兒子,第二天才大赦全國。朱公大兒子只得帶著弟弟的尸體回家了。
回到家后,母親和鄉鄰們都十分悲痛,只有朱公笑著說:“我本來就知道大兒子一定救不了弟弟!他不是不愛自己的弟弟,只是不忍心放棄錢財。他自幼就與我生活在一起,經受過各種辛苦,知道生計的艱難,所以把錢財看得很重,不敢輕易花錢。
至于小弟弟呢,一生下來就看到我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車,驅駕千里馬,到郊外去打獵,哪里知道錢財從何處來,所以把錢財看得極輕,棄之也毫不吝惜。原來我打算讓小兒子去,本來就是因為他舍得棄財,但大兒子做不到,所以終于害了自己的弟弟,這很合乎事理,沒有什么悲痛的。我本來盼的就是他把二兒子的尸首帶回立”
范蠡曾經三次搬家,馳名天下,他住在哪里就在哪里成名。最后范蠡老死在陶地,所以世人相傳叫他陶朱公。